? ? ? ? 兒時,當與別人發生沖突時,要么跟別人打架,要么哭,而現在,我們會在腦子里面權衡利弊,思考我應該原諒別人畢竟事出有因,或者,我要忍,不然我就顯得小氣,或者,意識打架對雙方都沒有好處。那時候,喜笑怒罵都沒有東西阻攔,我們活在當下,那時候,心里藏不住心事的我們,時光也在善待我們,那時,我們感概時光好長,憂愁與煩惱不會在心里呆過片刻,那時候的憂愁與煩惱,也沒有習慣性地把心靈堵在角落里,無助而悲傷。
? ? ?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哦,我應該要有個大點人的樣子了,我應該像同年級優秀的人那樣、高年級的學生、甚至電視里的人,我們想象著、模仿著,終于,我們開始互相比較了。從當下的自身,不知不覺轉移到他人身上,于是,我們心靈的顛簸就正式開始了,時間在漸漸加速,自我意識也在升級打怪似的在追逐我們一開始忘掉的東西。
? ? ? ?但是,為了生存,這個過程誰可以可避免呢?誰可以避免比較與競爭呢?
? ? ? ?于是,人們越來越忘記當下,而寄托給未來的可能,時間越來越快,心中的比較、權衡越來越占據生命的大部分,也越來越遠離幸福。
? ? ? ?所以佛教的最終目的是教人們任由自身的喜笑怒罵,而不做相反的事情來干擾情緒。而生在現世,誰能開辟一個地方,里面沒有比較與競爭,遠離紅塵呢?
? ? ? ?也許,我們可以做的是,平衡著情緒與比較,平衡著當下與未來,也許平衡是現世比較幸福的活法。古時中國提倡中庸,古時西方蘇格拉底提倡禁欲的唯心主義幸福論。大概都是同樣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