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玲的小說 《茉莉香片》塑造了聶介臣這樣一個神情恍惚、可憐可悲的青年形象。他的變態與他脆弱的原生家庭是分不開的,而張愛玲一向長于描寫復雜多層的人性,本文就影響從原生家庭對人的的角度來分析她對人物的描寫。
? 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張愛玲的美學追求—不寫 完全的人和不寫沒有緣由的不完全,而這也正是這部小說成功的地方。
? 二十世紀誕生了許多優秀的心理分析作品,《茉莉香片》便是其中之一。且隨著現代心理學的發展,文學研究也更多地和心理學聯系起來。
? 小說傳遞出許多值得從心理學角度推敲的關系,而小說也正是在聶傳慶與他父親、他的老師、同學的關系中展開,每一段關系都與聶傳慶的原生家庭有深切的影響。
? 那我們就先來看看作者對于聶傳慶的刻畫。
? “一個二十上下的男孩子。說他是二十歲,眉梢嘴角卻又有點老態。同時他那窄窄的肩膀和細長的脖子,又似乎是十六七歲發育未完全的樣子。”
? 一出場,聶傳慶就是萎靡的,頹廢的,無論是那盈盈的杜鵑花還是那開朗的言丹朱,都無法喚起他的生氣。從他的外貌描寫來看,他是完全矛盾、完全違和的。“老態”和“發育未完全” ,是我們猜測他是受過某種創傷。實際上,他不僅是未老先衰,而且是他的青春未成熟就已經凋謝了。讀下去便曉得——
? “他的耳朵有點聾,是給他父親打的”、“我們的網球場,很少有機會騰出來打網球。多半是晾滿了衣裳,天暖的時候,他們在那里煮鴉片煙。”——他的家庭使他沒有了青春。而這個家庭的主人、壓抑家中生機的主導,便是聶傳慶的父親聶介臣。他類似《金鎖記》中曹七巧,不僅在肉體上虐待孩子,而且在精神上閹割孩子。 小說所有對話中,聶介臣對他不僅沒有一點點鼓勵,一點點關愛,甚至沒有一點點引導性的批評。只有完全的蔑視、完全的壓抑。
?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 他父親道:“他呀,連男朋友都沒有,也配交女朋友?”、“誰說她看上你來著?還不是看上了你的錢!看上你!就憑你?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 在父親參與程度不足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在社會適應、友情、行為上都更有可能出現問題。我們也知道傳慶正是這樣一個在學校中除了言丹朱沒人肯接近、畏葸(xi)陰沉的孩子。
? 他父親罵他為“豬,狗”,再罵得厲害些也不打緊,因為他根本看不起他父親。
? 在父愛缺失、父愛不足”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還會產生更多負面的影響,比如造成“對父愛饑渴”的情結。這也就是為什么聶傳慶恰巧地發現,丹朱的父親、他的國文課老師言子夜正是他母親的初戀情人,他會不禁憧憬起來,言子夜才是他的父親。
? 為了逃離原生家庭,他苦苦尋求一個合格的父親。
? 這種追求使他陷入畸形的對言子夜的崇拜和無妄的對自己的幻想。
? "傳慶相信,如果他是子夜和碧落的孩子,他比起現在的丹朱,一定較為深沉,有思想。同時,一個有愛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不論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舊是富于自信心與同情──積極、進取、勇敢。丹朱的優點他想必都有,丹朱沒有的他也有。"
? 這種回溯生命可能性里邊,包含著他的渴望。從這里,我們可以強烈地感覺到聶傳慶對重建自我的愿望。他對自己的人格期待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對自我建構的一種合理、健康的理性。
? 但追溯這種人格期待的產生原因,我們還得回到傳慶的經歷中去。不當的家庭教育如恐嚇、辱罵、毒打給聶傳慶帶來了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 人在面對原生自卑時,會發展出一個虛構的目標來幫助自己從自卑的感覺中解脫出來。這種虛構的目標通常能帶給人積極正面的感受,減輕自卑帶來的負面感。
? ? 這一個完美的臆想的“言傳慶”便是聶傳慶在面對原生自卑時的自我保護。這是一種創傷幻想式的心理補償。但問題的關鍵是,它并沒有往前合理地建構自我,而是不斷往后。
? 時光不能倒流,這也就必然導致了他的失望。這實際上,是一個人不能正面自己當下的處境、面對自己的未來的表現。
? 所以這種重建生活的激情,實際上還是清醒的理性和瘋狂的變態帶來的。而人越是沉浸在自我的想象與滿足中,越是不能面對現實。
? 他的現實生存,一方面在家里,一方面在學校。既然家是逃脫不了的牢籠的話,他為什么不在學校中發展自己呢?為什么他那么喜歡言子夜,卻不能積極地去和他建立一種親密的關系呢?
? 實際上,他不僅不能夠發展自己,他在課上,由于沉醉自己的幻想,他連言子夜的課都不聽,混混沌沌地,以至于連言子夜的提問都反應不過來。于是言子夜盛怒了。
? 這段白日夢的受挫,無疑是全文高潮之一。
? 言子夜的斥罵對于一個答不上問題的學生,也許算不上重,但是對于聶傳慶,一個心理極度脆弱、將言子夜視為一線陽光的人來說,無疑會導致他的心理崩塌。
? 言子夜否定了他,其實也就意味著他生命的希望消失了。
? 所以他心里崩潰了,他無法想象他怎么能像他父親一樣否定自己。作為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他在課上當眾大哭了起來。并且他停不下來。聶傳慶為什么會哭,而且是止不住的哭?
? 除了幻想破滅的巨大反差,另一個很大的原因在于他未能從原生家庭中習得自我安撫的技能。我們是從別人安撫自己的方式中,習得自我安撫的技能的。
? 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更多作用于撫慰和使孩子平靜下來。而從小失去母親的聶傳慶則沒有這種感受。
? 在成長過程中,聶傳慶的感受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在乎,在受傷時也無法得到安慰和支持,他有的只是刻薄的后母、暴虐的父親和竊竊私語的家仆。于是,他沒能在適當的時候學習到這項生存的重要技能:如何安撫自己。
? 從聶傳慶和父親、老師的兩段關系中我們看到他人格發展的內在不協調,這種精神上的殘廢也體現在傳慶在面對他人善意的表現上。比如我們是不是說聶家一個對傳慶好的人都沒了呢?
? 不是的,至少還有個劉媽。
? 但由于常發生的家暴(無論是肢體,語言還是感情),使得幼年聶傳慶處于長期恐懼之中。造成了他安全感的缺失和創傷。
? 他不僅失去了給予愛的能力,更連感受愛的能力也失去了,接受溫情對于他是不可能的事。
? 正如文中寫到的“劉媽是他母親當初陪嫁的女傭。在家里,他憎厭劉媽,正如同在學校里他憎厭言丹朱一般。寒天里,人凍得木木的,倒也罷了。一點點的微溫,更使他覺得冷的徹骨酸心。”
? 另一個對傳慶好的人是言丹朱,丹朱與他完全不同。在溫馨的家庭中長大的她健全美麗。傳慶不愛看見她,在美麗與健康面前他會羞愧難耐,對于自己分外的感到不滿意。
? 出于嫉恨他用傳統的男權觀念來責難她濫交。他對真與美的渴望反而加深自卑,乃至狂熱的嫉妒,偏執愈演愈烈。
? 對言子夜幻想破滅的聶傳慶,一個人在學校后山上亂走。他沒有快樂。圣誕舞會結束了,這時他又遇見了言丹朱。丹朱想拯救他,可二人連正常交流都做不到。
? 丹朱提出要幫助他,傳慶背過身去,咬著牙道:“你拿我當一個女孩子。你——你——你簡直不拿我當人!”、“你要分點快樂給我,是不是?你飽了,你把桌上的面包屑掃下來喂狗吃,是不是?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我寧死也不要!”
? 他與言丹朱說的,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是認知上的偏差。在極度自卑和極度自尊的心理中,他常常用惡意去揣測他人。在他理解中,丹朱想像他父親一樣企圖閹割他。
? 但他誤會丹朱愛上了他后,他的態度又轉變了。他不要報復,只要一點愛——尤其是言家的人的愛。既然言家和他沒有血統關系,那么,就是婚姻關系也行。
? 無論如何,他要和言家有一點聯系。他顫聲問道:“丹朱,你有一點兒喜歡我么?……一點兒?”
? 可惜,丹朱不能做到像傳慶期望的——同時成為他的朋友、愛人、父親和母親 。于是,聶傳慶再度失控了。他把丹朱打得半死。
? 初讀小說,不少讀者會因為小說以聶傳慶把言丹朱打得半死作為結尾而驚訝。其實這正是情理之中。前文說了傳慶恨她,并且隨著傳慶重新構建自己的愿望落空,他從他父親那里繼承來的病態人格愈演愈烈了。
? 他父親 聶介臣是一個變態的、精神不健康的父親,自己沒有得到愛,便恨妻子,妻子死了,便恨妻子生下的孩子。我們可以大膽推測,聶介臣的原生家庭也是變態的、不幸的。悲劇是會傳遞的。
? 研究表明,心理疾病存在代際影響。而聶傳慶自己也發現了這一點。
? “他發現他有好些地方酷肖他父親,不但是面部輪廓與五官四肢,連步行的姿態與種種小動作都像。他深惡痛絕那存在于他自身內的聶介臣。他有方法可以躲避他父親,但是他自己是永遠寸步不離的跟在身邊的。”
? 這也就是最為殘酷的地方,他無法反叛他的父親,無法弒父。
? 有混亂和充滿沖突的家庭,有這樣一個容易暴怒的父親,聶傳慶潛意識里認為辱罵和暴行也是正常的溝通方式。
? 于是,他暴打了言丹朱,打得她奄奄一息。聶傳慶,一個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終究成為了一個虐待者。
? 一個像聶介臣的人。他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僅是一個無能的、對生活無能為力的人,更是只能通過對他人施暴、對他人憎恨來建構自我的人。
? 夏志清的一段評論說的很好。
? 他說:“傳慶的性格是陰郁的、別扭的、女性化;他有高度敏的感覺;他的生活是不幸的;他要尋求自我的本來面目;他要反抗他所不中意的家庭環境,可是他的怒氣毫無力量, 聶傳慶只是負起他亡母的十字架,躲在自己房里自怨自艾,出走的念頭一點也沒有。他最后的狂暴,更足以證實他的無能為力。”
? ? 聶傳慶的懦弱、自卑都是源自于不幸福的家庭,童年的生活既不快樂,他又沒有堅強的毅力不向環境屈服,所以最終只能在悲劇的深淵里繼續一步步滑落。
? ? 四十年代張愛玲寫這個作品時,對于控訴家族內的罪惡,控訴父輩對子輩的摧殘與戕害,她拓展了一個層面,拓展到了人性的變態的動機上來,拓展到了人性描寫的深度之中,這是她的貢獻之一。
? 一個大小說家應當以人物全部心理活動作為研究,而小說的作者張愛玲之所以有對原生家庭這樣細致入微的刻畫,因為她深知自己就是這舊社會中的一員,與她筆下的人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 與其說她在寫不幸的凡人,不如說她在寫自己和自己的親人。所以她的感情是充沛的,幽怨的。我們看到張愛玲家對惡的揭露的同時含有深切的悲憫,是一種高尚的關懷,也是觸動每一位讀者的地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參考文獻:
1.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張愛玲.茉莉香片[A].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
3.黃煒 . 從人格病理學看張愛玲筆下的《茉莉香片》[J],2016
4.韓旭東 . 解讀《茉莉香片》中聶傳慶的病態心理成因 [N],2017
5.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 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