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余霜盡下,溫暖有時-《余溫》,人生成長路上的自我救贖
讀完《余溫》,已是凌晨一點,和往常讀書習慣一樣:先讀序言和后記,不理解的是后記中有這樣一句:故事結局,所有人都有一個他們想要的結局。看完所有的故事,其實這個結局不僅僅是主人公想要的結局,作為一個讀者,也是我想給到他們的一個結局。看到故事中所有的人都有了自己想要的結局,自己也跟著釋然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本書的作者:無戒,看到她的新書宣傳。自己對現代文學不太感興趣,看到好多書友分享此書,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讀了一下,看到序言,以為這是寫原生家庭的一本書,因為剛剛讀完《當你像鳥一樣飛過你的山》,其實自己是想對比一下,現代文學與經典之間的差距,讀完后有種感覺,讀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寫書的作者也是一樣:本書以所有人成年后所經歷的生活、感情為主線,反映的是原生家庭給書中的主人公成長過程中帶來的影響。
看完整本書,一直想給這本書找一個主人公,可思來想去,感覺書中描寫的每一個人物都是主人公。如果非要找一個印象最深的人物,那可能就是王子了,看名字,應該是個男孩的名字,其實不然,王子是個女生,她是孤獨的、悲觀的,就像在廣袤雪地里行走的一只狐,寂寥而落寞。王子的孤獨何嘗不是眾生的內心投射:蕓蕓眾生中,你是真正的快樂,還是偽裝快樂融入人群獲得與其他人一樣的幸福通行證呢?可能答案只有自己清楚。
書中刻畫的每一個人物都不是紙片人,他們至情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都有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他們在努力,他們在成長,想從波濤洶涌的海面上洇渡救贖,有的驚險到岸,有的不行沉淪。看到充滿才氣的聞博文自殺會心生憐憫,有自古英雄多薄命的惋惜;看到甄玉和吳歌明明是那么相愛,可不得已各奔天涯,好在故事的結局是兩個人又重新走到了一起,還是倍感欣慰:可能只有兩個足夠相愛的人才能顧彼此溫暖。
回過頭來再細細品味,故事里的每一個人物都是虛構的,可是他們每一個人好像又是真是存在的,讀者在讀所有的故事時,痛苦不可避免,更何況作者在塑造每一個人物時呢?這個小說最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人都在努力追尋簡單的幸福,譬如親情、愛情。可是,往往越是這些看似簡單的東西,其實往往越是遙不可及。想起多年前看過白巖松的一個演講:們常常看到的風景是:一個人總在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現自己正被別人仰望和羨慕著。
幾年前的熱播劇《都挺好》,有人寫影評感慨道,一個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一個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書中的故事淋漓盡致的反應了后半句。可是故事中的每一個主人公都沒有為此沉淪,他們仰望著、努力著,他們用自己的悲情和孤勇改變著自己人生的結局。
閱讀可能并不能從書中立刻找到你想要的的標準答案,或者幫你很快解決你面臨的問題;可是書籍又像一個光學儀器,照亮讀者并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這可能就是閱讀最大的魅力。帶著對現代文學的偏見讀完每一個故事;真愛、友誼、背叛、離別、新生、死亡、蛻變、宿命、救贖,從一個小小的切口剖開,刺穿人們內心的隱蔽。
讀完此書,感覺自己是在擎著一根小小的火柴,照耀自己的一方之地。點光匯聚,粼粼閃爍。微光再小,也有照耀的理由。溫暖再弱,也有驅寒的意義。打開《余溫》,余霜盡下,溫暖有時。合上《余溫》,悲情散盡,生活終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