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一句話:沒有獨自建立起知識的聯系。講課就好比你開車要從A街到B街,老師就坐在副駕駛,告訴你前面左轉、然后紅綠燈直走....到達目的地時老師問你:知道怎么走了嗎?你當然覺得知道了,因為車你會開,而且什么街什么街的名字你都知道,這不也到了嘛。然而當你獨自要從A街開到B街你就傻了:前面好像是左拐吧?怎么這里有點不太對勁?.....你漫無目的在城市里一日游,但最后依然沒有到達B街。
這就是學習錯覺。做題就是解決問題,需要你從千百個知識點中選出正確的A、B、C,并以有序的方式結合起來才是最后的答案。而老師講課是正向思路,直接把正確的知識點都挑出來講了問你懂不懂?你當然懂了,因為這千百個知識點都在你的腦海里。然而,記住這些知識并不難,其實更大的工作量是知道什么時候用哪個。好比房間里堆了滿滿的工具,你卻不知道做事要用哪個。老師自己把答題更難的部分做了,你做題當然就不會了。
在你的腦海里,知識是離散的,如孤島一般沒有什么關聯。看到條件A時,你很難想到方法B、C、D,而經常是一臉懵逼,不知所措。
而學霸不僅能對知識點記憶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把離散的知識關聯起來了。在他們的腦海里,知識點之間像網狀一樣各有聯系。他們在練習時會不斷地去嘗試不同的路口,碰到死胡同知道要記下來,街與街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清晰,最后能生成一副城市地圖。不僅A街能到B街,而且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走法,老師說的答案是最短的路線,其實還有一條更快的路線.....
現實中,一個學霸做完道題目時會想:
這道題還有別的解法嗎?
題干有其他的變種嗎?對應如何解決?
這類題目有沒有比較固定的套路?
這個知識點可能出現幾類題目?
... ...
他能不比你強嗎?
在學霸的腦海里,就像一本有目錄的書,想要什么內容,先看目錄,“唰”的一下翻到那一頁就行, 簡單高效。
知識沒有建立聯系時,就像一本沒有目錄的書,內容寫得再工整,也會在漫無目的的翻閱中消耗大量的時間。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建立起知識的關聯?我推薦兩個方法:
1、輸出帶動輸入
上圖是經過科學驗證的知識留存規律,我們可以看出:我們越是主動的輸出,大腦對知識的理解就越深刻。原理很簡單:在輸出過程中,我們不斷的在大腦里調配不同的知識點,并通過語言、邏輯等方式組織表達出來時,也是知識點在大腦不斷構建聯系,形成體系的一個過程。
常見的輸出方法有:
1、講解題目給他人聽
2、整理濃縮課程筆記
3、寫下課程的小感悟等
當你發現能夠順暢的表達出新知識時,離完全掌握已經不遠了。
2、拓展思維
這其實是學習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探索階段,通過不斷的提問來拓展思維。我讀完斯科特·揚的《如何高效學習》后很有感悟,分享給大家,具體有三種方式:
A、深度拓展
B、橫向拓展
C、縱向拓展
分別來解釋:
A、深度拓展:對知識背景、淵源等拓展。比如這個定理是誰發現的?他是怎么推導出來的?為什么會那么推導?這個定理有什么重大意義?....在提問和回答后,你會對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
B、橫向拓展:類比、聯系的思維。比如類似的結論還有哪些?共同之處在哪里?同時期還有哪些發現?跟XX事件有關聯嗎?.....在一個學科內,你會關聯其他知識,并不斷整理、分類。
C、縱向拓展:運用比喻,跨越學科界限的思維。歐洲的地理特點是否會對歐洲歷史有影響?月圓之夜對人的情緒會有影響嗎?....萬事之間都有聯系,你會慢慢發現哪怕不同學科之間都不是孤立而是有聯系的。
經過對知識的拓展思維,你會對新知識不斷建立聯系,與舊的、熟悉的知識有著網狀的聯系,真正不分你我,內化于心。
真正的學習不僅要理解單個知識點,更要把不同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很多同學只做到了前面而跳過了第二步,學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唯有跳出“只看細枝末節”的誤區,把知識一體化,搭建好通往各個點的橋梁,知識才能真正為我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