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平衡,只有選擇
前段時間,五周歲的女兒先是咳嗽,接著半夜高燒,我和母親連續幾夜未睡好觀察陪伴。由于孩子爸爸出差在外,我每天只能忙完工作,再帶孩子輸液。折騰了幾天之后,一稱體重,就這么輕松廋了兩斤。周圍的同事都感慨,職場中的女人真是不易。
最近,有位妹妹在朋友圈發了一條這樣的狀態:想給老人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可就是舍不得每天可以陪伴的這些時光。看來要先學會不糾結,孩子大了,怎么也得綢繆得體地退出他的每時每刻,留給他覺得舒適的空間。
是做一名職場媽媽,還是做一名全職媽媽,關于這一點的糾結,在80后和90后身上表現得越來越突出、越來越明顯。
據有些研究顯示,日本很多女性結婚生子后都會回歸家庭,把相夫教子作為生活的主要內容,而她們當中不乏高學歷者。可以想象得到,這些母親養育培養孩子的方式不會差到哪里去,而在日本更多的人也不會為此糾結,也不會出現我們所常見和熱議的留守兒童現象。
升級做母親之后,在家帶孩子還是在職場打拼,無所謂好與壞,全憑自己的選擇。自己親歷親為帶孩子,陪伴孩子的成長是無法用其他來衡量的。當今的時代,全職媽媽也不再是簡單的”男主內女主外“,而是一個家庭綜合很多社會因素與自身條件所做出的理性選擇。
無論主戰場在哪,都是最好的時間管理大師
在什么時候覺得時間最快呢,不是學生時代備考的勤奮時光,也不是月底為了業績報表緊追不舍的焦慮時刻,而是在有了孩子之后,看著他一天天長大,為他料理三餐,為他準備上學的書本,為他尋找就讀的學校,帶他去各種特長班。
于是,當了母親的人,都想著要盡快完成手頭的工作,盡可能減少加班時間,早點回到家里,哪怕是多陪伴他們一會兒。
于是,當了母親的人,哪有那么多賴床的時光,偶爾的休息閑暇,熊孩子也要早早起床,吵嚷著去動物園去游樂場。
于是,當了母親的人,學會在自己的時間表上,做好各種各樣的標記,哪天是家長會,哪天是打預防針的日子,哪天是親子班的時間。
那些少女時用發呆打發時光的日子越來越少,記事簿上各種顯眼的提醒越來越多,用統籌方法化整為零、見縫插針提高做事效率,也成了媽媽們最擅長的傍身技能和本領。
不做拼命三娘已是溫潤的緩釋膠囊
中國古人云“為母則剛”,這種因為角色的改變深藏在骨子里的韌性,與我們通常所講的女漢子、女強人有著本質的區別。
沒有風風火火,無需大動干戈,但這種無聲勝有聲的隱忍與堅持,對生活的各種無常、各種風吹草動是最好的治愈和搏擊。
劉濤面對丈夫的破產、家庭的變故,沒有聲嘶力竭,也沒有什么信誓旦旦,她只是做好一位妻子和一位母親的職責,復出拍戲,走穴發聲,也都是淡然處之。不僅陪丈夫熬過了艱難時刻,自己的演藝生涯也迎來新的高度,在孩子面前從不黑臉的她也把一雙兒女教育的得體大方。
最近,很久未出現在公眾視線的倪萍在《朗讀者》上講述了她這些年的經歷,大家才得知她為了帶子赴美求醫,退出了央視的舞臺,后來一邊照顧生病的孩子,一邊賺錢工作。很多人唏噓當年的央視花旦、國民女神,如今卻身體變形發福,面目蒼老,讓人感慨人生的無常。但作為母親的倪萍,她堅毅令人敬仰,歲月帶走了美麗的容顏,但苦難也給了她做母親的堅忍,很難想象,畫齡僅有兩年的倪萍,她的畫價在央視名人里最貴,或許正如她自己所說,多年的積累早已使她“成畫在胸”。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是母親,因為生命的孕育神圣而艱辛,生命的養育無私而辛勞。我想說,這世界上最讓女人成長的途徑便是從她成為一個母親開始。
華語世界最具影響力身心靈作家張德芬曾說過,覺察和自省是一切成長的開始;謙卑和感恩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一個女人,成為媽媽的那一刻,也就更加明白了生命的不易,而對為人父母的研習,這作為一輩子的功課,讓我們的心靈柔軟且堅韌,讓我們對這靜好的時光永遠倍感珍惜與感恩。所以,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又何曾不是最好的成長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