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摩拜的創業歷程,其實質是在風投的“瘋投”下催生出來的神話,并不適于普羅大眾。因為這不過是資本在玩錢生錢的游戲,最后砸在誰手里目前還不好說。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是“千萬不要在你本該奮斗的時候,選擇了安逸。千萬不要在年輕時不愛錢,不愛努力和打拼,每天過得云淡風輕。”
鼓吹的是一種功利的、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仿佛只有功成名就、日進斗金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但是正如韓寒所說,“沒有賺到大錢就叫被同齡人拋棄了嗎?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認真生活,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
4月7號的時候,這篇文章的作者又在自己的公眾號發文稱“你可以衣食無憂,但千萬別教年輕人不焦慮”,辯駁道“不是我在販賣焦慮,而是有些焦慮,你無法回避。”
的確,之所以這篇文章以及無數篇這種文章的變體能在朋友圈迅速獲得“十萬加”,就是因為打中了年輕人的焦慮這個痛點。
但是事實上,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安圖享樂,亟需不斷地被鞭策要保持焦慮與奮斗嗎?
不,恰恰相反,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不是不焦慮,而是過于焦慮了。
的確,這個時代有太多讓人焦慮的理由。公園里為子女相親的父母們為何以收入、房子、戶口衡量相親對象?
因為太焦慮了,階級固化、戶籍制度、高漲的房價、獨身子女造成的養老風險,他們在現實考慮下功利地為子女明碼標價。
年輕人也太焦慮了,華為45歲退休(背后的激烈職場競爭),一生大病立刻返貧,學區房,他們有太多焦慮的理由。所以無數篇“焦慮體”文章迅速獲得“十萬加”。
韓寒在反駁那篇爆文時寫,“身價千億的首富,面對一個園丁,一個美編,一個程序員,都不存在拋棄不拋棄的關系,時代里不同人就是有著不同的分工和命運,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于現狀或不甘如此都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意愿,他人不可強加。”
他的這句話也不盡然對,因為很多人的“分工與命運”并非出于“自己的內心意愿”,事實上,他們焦慮不已,不安現狀但是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縱然胡瑋煒創業成功,她能和王思聰作比嗎?不是付出,就一定有收獲。
但這怎么辦呢?就一位焦慮,悶頭直沖嗎?
當然不。當這個時代的焦慮彌漫時,你該問問,是什么讓你如此焦慮。
與其制造焦慮,不如好好想一想,背后的結構問題。畢竟焦慮與恐慌的情緒,已經足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