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要溝通
從兩個反面的例子說明,人生來就需要溝通,溝通就如同水和空氣一樣,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元素之一。沒有溝通,人甚至會死亡。
溝通的必要性,除了心理層面,還可以滿足我們的生理需求。溝通還可以滿足我們的認同需求和社交需求。而且,溝通也是幫助我們達到“工具性目標”的最好的辦法,即“讓他人依照我們期望的去做”。
溝通模式并不是一方對另一方傳遞信息的單向模式,它是一個雙向的交流過程。雙方都是“溝通者”,幾乎同時在傳送和接受信息。因為溝通并非僅僅指說話這件事情,人們表現出的非口語的線索也傳遞了信息,比如表情、手勢、姿勢、聲調等。
品質性的定義主張,溝通只有在一方將另一方視為獨一無二的個體,且無視溝通發生的場合和人數時才叫做人際溝通。而人際溝通的反面便是非個人化的溝通。擁有個人化和非個人化的溝通關系都是必要的,而大多數的溝通關系同時具有這兩個部分。
無論是個人化還是非個人化,內容向度還是關系向度,都遵循著書中提到的一些顯而易見的基本原則:溝通可以是有目的的也可以是無目的的;人絕對不可能不溝通,溝通行為本身也無法被逆轉、無法被復制的。
同時,我們在溝通時還要注意幾點容易陷入的困境:很多時候意思不在字眼里,“醉翁之意不在酒”,意義是被人主動構建出來的;溝通不見得越多越好,溝通過頭也會造成問題;成功的溝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溝通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最后,溝通并非天生的技能,是可以后天訓練的。
溝通能力代表著一個人通過溝通,在某種程度達成個人的目標,并且理想上能維持或者增進關系的能力。溝通高手不僅擁有各式各樣的溝通行為反應可以選擇,還懂得在適當的場合表現出合宜、純熟的行為,他們能夠依靠同理心理解別人的觀點,也懂得以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另外,在跨文化溝通時,需要具備合適的動機、對模糊性的忍受、開放的心胸和知識技巧,你才能溝通無礙。
這需要一個過程,在了解了一些理論后,你會進入“覺醒期”,認識到還有這么多好的溝通方法。之后你將進入“笨拙期”,不斷嘗試著去使用這些方法,但有時效果不好,有時略顯尷尬。而一旦技術磨練成熟,你就進入了“熟練期”,與人溝通的時候心里能快速分辨出一些應該使用的技巧并熟練地運用從而達到效果。最后,你將步入“整合期”,達到融會貫通,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在溝通的過程中,知道“我是誰”是最基本的。我們對自身的感覺和認識都是自我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我概念是由一些對我們比較重要的人所給出的反映評價構造出來的,我們把這些人稱為“重要他人”。自我概念也可以從自己與社會或團體中其他人的比較中得出。隨著年齡的增長,重要他人的影響也會慢慢減弱。
自我概念是主觀多元的,存在被扭曲的風險。得知別人怎么看待自己是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渠道。自我概念會隨著時間逐步形成,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一種被稱為“認知保守主義”的思維慣性會驅使我們去尋找支持我們自我概念的人,讓我們很少能學著認識“真實”的自己,反而會不斷增強我們熟悉的自我概念。
很多時候,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預期會影響行動的成敗。當一個人對某件事特別有信心,就會堅定地去執行,克服各種困難,最后很難的事情也會成真。這就是“自我應驗預言”的力量。從持有某種期待,到表現出與期望一致的行為,從而使得期待如實發生,最終強化了起初的期待,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而“自我應驗預言”的來源,又分為自我強加的預言和別人強加的預言。我們在溝通過程中,有時通過強加預言的方式來改變自己或別人的自我概念,從而達到目的。
憑借認同管理的方法,我們能夠創造我們想要的自我,并隨時切換。正所謂“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我們每天都在扮演著許多完全不一樣的角色,來建立多元認同。
如何管理認同呢?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取決于你所選擇的溝通方式。面對面溝通時,溝通者通過管理他們的舉止、外貌和配備來創造一種現實認同,以便在與別人互動時給對方提供一個定位。
在特定場合面對特定的對象,選擇其中某一個面貌示人并不代表這個人不誠實,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在任何關系中都做到完全的自我袒露。適時地表現適當的形象,隨著不同的情景和文化轉換合宜的溝通方式和風格,是成功溝通的基本前提。
思考與實踐:
今天,我們學習了人際溝通入門和溝通與認同兩章,相信大家對溝通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那么,你覺得自己的溝通能力怎么樣?是否具備成為溝通高手的潛質?你可以怎樣運用今天談到的溝通知識呢?請記錄,并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