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后悔沒有看到這本書……
小時候讀歷史最崇拜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英雄,他江東扛鼎嶄露頭角,巨鹿一戰立下軍中威名,號稱西楚霸王。他有當時天下第一寶馬烏騅,他有美人虞姬相伴,即使最后垓下之圍時,還上演了一出經典劇目——霸王別姬,簡直每一項都是英雄的標配!
可是這么一個大英雄怎么就被潑皮般的漢高祖劉邦給滅了呢?而且說滅就滅,風卷殘云,仿佛前幾天項羽還綁著劉邦的老爸要挾人家,轉過頭就被人家追到了烏江邊上。
后人評說紛紜,《史記》上記載項羽對自己的評價有兩處:
一是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句話,我是大英雄,形勢對我不利,我沒辦法!
二是項羽在死前大戰時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也就是臨死前再吹個牛逼,說自己從沒敗過,“三勝之”就是再殺它三局,贏三把,說明是天亡我,不是我不會打仗,責任全在老天。
讀史至此,方覺項羽真小人也!男兒丈夫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奈何怨天尤人,到死不知悔改,如何能不愧對江東父老!今日看來,項羽的失敗是一連串決策失誤的結果,《孫子兵法》說“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廟算即決策!
但如何避免錯誤決策呢?后浪出版社《避開錯誤決策的4個陷阱》一書給出了詳盡的答案,如果項羽早年隨季父學兵法時能看到這本書,或許歷史真要重寫了。“后人哀之”尤要“鑒之”,我們且看正確決策三步法。
第一步,正確歸因
如何看待失敗是正確決策的開始!人生由無數個決策組成,有些人一生把決策看成由天注定,比如今天說的項羽,失敗對它并沒有什么警醒,反正是老天的責任,又不是我的錯,然后一錯再錯一直錯下去。
《避開錯誤決策的4個陷阱》開篇就告訴我們,要對失敗進行區分,一種是錯誤的決策導致的失敗,一種是風險導致的失敗。前者是決策者的問題,后者則是隨機發生和應變能力不足導致的問題,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隨機的事情已經超過了個人影響力的范圍,我們力所能及地是找出錯誤決策的原因,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形成一個反饋的閉環,每次修正一點點,進步一點點,積跬步以致千里!
正確歸因很難,就像項羽一樣,打死也不愿意承認,個人缺乏自省和自我認知的勇氣。另外,還有一些潛意識里就完成的決策,也往往被當成天意,其實,自己的決策只能由自己負責,基于這一點認識,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正確決策的能力。
第二步,避開四個誤區
剛才說到潛意識里的決策,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不經思考就能做出決策,這不是沒有經過大腦,而是大腦在潛意識里已經完成了依靠腦子里儲存的大數據信息進行分析決策的過程。
潛意識決策高效,關鍵時可以保命,比如別人一拳打來,根本不要考慮,大腦瞬間就計算好了躲避的角度和路線,但是對于復雜的重大決策,顯然還欠缺邏輯思考。這時我們要避免有意識和無意識地掉進四個大坑。
坑一:誤導性經驗。因為過往的經驗會深深地影響下一次的決策,如果這一次決策的內容,恰恰是我們不熟悉的領域,過去的經驗就會成為誤導,如果我們過去在某一領域一直都是成功的經驗,那么可能會忽略一些潛在的風險,也會產生誤導。
以項羽為例,他認為自己“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就是成功經驗的誤導,戰場上的勝利并不等于能完成“霸有天下”的目標,他忽略了戰爭背后的人心向背,哪那一個老百姓會擁護一生氣就屠城的人呢?哪怕你英雄了得,也不過屠夫一個,哪怕你錦衣玉食,也不過沐猴而冠。
坑二:誤導性預判。人們決策前往往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這就是預判,后期的決策就會圍繞預判去思考各種可能,從而無法做到觀全局,看見更多的可能性。有時還會潛意識的保持自己的預判,維護自己的權威,甚至不惜與人爭吵,進而偏離了決策的軌道。
項羽烏江自刎前有一亭長告訴他,有船可以過江,回到江東來日東山再起也是未可知。我想一心想著衣錦還鄉的項羽,一定認為曾經帶8000江東子弟出來打拼,現在如此落魄地回去必然受人歧視,顏面無存,以此為預判,寧愿選擇自刎。所以唐朝詩人杜牧在《題烏江亭》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坑三:不適當的個人利益。《避開錯誤決策的4個陷阱》中說,即使是最理性的頭腦也會存在為自己的個人利益進行爭辯的趨勢,但我們卻意識不到自己的所作所為。追求個人的利益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不經權衡,就會因小失大。
當年項羽勢力比劉邦大得多,牛逼閃閃,如果聽謀士范增的主意,一舉滅了漢王,楚漢相爭的結局確實未可知。可是我們的大英雄項羽說,“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關鍵時刻非要休“年假”回老家,結果錯過了戰機,養大了劉邦這個后患,失去了江山,留下了“衣錦還鄉”和“沐猴而冠”兩個負面標簽(成語)。
坑四:不適當的情感依附。人會對很多東西產生感情依賴,包括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地點等。有時候情感依附可以產生積極的效果,比如項羽巨鹿之戰破釜沉舟,就是告訴將士們,要想回家見親人,就必須打贏此戰才有生還的機會。
但是,同樣還是項羽,一首《垓下歌》除了抱怨老天,就剩下他的烏騅和虞姬。看看人家漢王劉邦打仗,呂后都是在家留守的,后來劉邦彭城戰敗回家營救家屬,追兵太緊,連親生兒子都從車上往下推,而他項羽即使在垓下被困時,還帶著虞姬徒耗精力。
以上四個誤區都是決策過程中的雷區,危險而隱蔽,我們需要一一識別,并插上表示危險的紅色小旗。
第三步,依靠防御策略
針對上面的四個大坑和坑里的地雷,我們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確保決策的正確。具體的防御策略如下。
一是依靠經驗、數據和分析。對于不熟悉的領域,那就聘請這方面的專家,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要獲得足夠多、足夠全面的信息和數據,通過理性的分析,得到可靠的判斷。
二是采取團隊辯論和挑戰。一個人的視野和思維受限,就需要不同的觀點碰撞來全面地看待問題,理越辯越明。羅胖關于“合伙人”有過精彩的論述,有一句就說,“當我們對待某個問題的觀點出奇的一致時,就要先放一放,過段時間我們再來討論之個問題”,就是很好的避開了錯誤決策。
三是設置一個管理角色。這個管理角色不參加團隊辯論和挑戰,他不是參與決策者,而是最終的裁決者。一方面不參與辯論就能避免個人經驗、情感、利益的影響,另一方面,他能夠否決辯論得出的錯誤決策,形成最后一道把關。這種游離的狀態,真是管理的藝術!
四是加強決策過程的監控。監控是指追蹤決策的過程,鼓勵參與決策者在提出建議前進行細致的思考,確保提出高質量的建議。同時,要注意決策過程中,外圍信息的變化,及時更新并提供給參與決策者。
如此三步,正確歸因、避開四個誤區、依靠防御策略,便可保證正確的決策。
試想,如果我們的大英雄項羽,如果能夠避開誤導性經驗、誤導性預判、不適當的個人利益、不適當的情感依附這4個大坑,把手下的謀士范增、韓信(最早是投靠項羽的)、龍且、英布(后被劉邦封淮南王)等人用好,不要急于剛愎自用,先聽聽大家討論的意見,最后自己再拍板定音,那真是如《桃花源記》里所說“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