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心理學家和公眾一直在爭論發展更多的取決于先天還是后天,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還是涉及質變或階段,以及是否存在發展的關鍵期?,F在我們已經了解到簡單的“非此即彼”是無法解釋人類發展的復雜性的,發展其實是一系列因素交互影響,協同作用的結果,心理學家一般都認同:每個人是不同的速度發展的,發展相對有序的,發展是漸進的。
褶皺的大腦皮層布滿了神經元,它有三種主要功能:從感覺器官接收信號,控制隨意運動,形成聯結??刂粕砘顒拥哪遣糠制幼钕瘸墒欤浯问强刂茝碗s感知的,最后是額葉,控制高級思維過程。
偏側化是大腦兩邊或兩半球的專門化。出生后不久,大腦就開始偏側化了,對大多數人來說,左半球在語言加工中起重要作用,右半球主要處理空間和視覺信息。即使特定功能和大腦特定的部位相關,大腦的各個部分也得相互協作才能完成復雜的活動,比如閱讀和意義建構。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個體總是試圖理解外界,并在對物體、人和觀念的直接經驗中主動創造知識。成熟、活動、社會傳遞、平衡都會影響思維過程和知識的發展。作為對這些影響因素的回應,思維過程和知識通過思維組織的變化(圖式的發展)和適應而發展——其中適應包括同化(納入已有圖式)和順應(改變先前已有的圖式)這兩個互補的過程。
圖式是思維大廈的基石,這些組織化的動作和思想系統使人們得以在頭腦中表征或思考世界中的物體和事件。圖式可能很小、很專門化,也可以很大、很一般化。個體通過不斷增加和組合自身的圖式來適應環境。
皮亞杰認為兒童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在感知運動階段,嬰兒通過直接感覺和動作來探索世界,掌握客體永久性和目的性動作;在前運算階段,兒童開始符號思維和邏輯運算;具體運算階段,兒童能對具體情境進行邏輯思考,獲得守恒、逆向思維、分類和排序的能力;運用假設——演繹推理,協調一系列變量以及想象其他世界,則是形式運算階段的標志性進步。
信息加工理論主要關注注意、記憶容量、學習策略以及其他加工技能等方面,并以此來解釋兒童為了理解世界和解決問題是如何發展出規則和策略的。新皮亞杰也關注注意、記憶和策略,以及思維在不同維度(如數字或空間關系)是如何發展的。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當兒童在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時,會先后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感知動作、表征和抽象。而在每一個階段中,技能的發展都遵循著相同的發展模式:起初是完成單一動作;然后是對應將兩個動作協調起來,如在數學中同時使用加法和乘法;最后是建立起一個整合的意義“系統”。
皮亞杰理論的局限:皮亞杰理論受到批評的原因在于兒童和成人經常表現出與所處認知發展階段不符的思維方式。另外,皮亞杰明顯低估了兒童的認知能力,他認為,兒童只能依靠自身獲得發展,不可能通過教學獲得下一階段的運算能力。相對的,其他認知發展理論則不僅關注學生信息加工技能的發展,還特別關注教師對這一發展過程的促進作用。此外,皮亞杰的理論忽視了文化因素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
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觀
維果斯基認為必須將人類活動置于其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他認為,我們特有的心理結構和思維過程來自于我們與他人的社會互動,文化工具尤其是語言是個體發展的關鍵因素,最近發展區是使學習和發展成為可能的一個區域。
心理工具:是指符號和象征系統,如數字和數學系統、代碼和語言,它們在認知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激發和塑造思維來改變思維過程。許多心理工具都是成人通過正規和非正規的互動和教學活動傳遞給兒童的。
高級心理過程首先出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活動中,是在活動中共同建構的。所謂共同建構,指的是當兒童與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共同參與活動時,彼此間交流想法以及思考或表征概念的方式。這些在活動中共同建構的想法最終被兒童內化。這樣,兒童的知識、思想、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吸取社會文化及群體成員所提供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而得以發展。
皮亞杰和維果斯基對于自我言語及其在發展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觀認為,認知發展取決于社會互動和語言的發展。例如,他描述了兒童在引導和監控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中自我言語的作用。而皮亞杰認為,自我言語正是兒童的自我中心的體現。維果斯基比皮亞杰更強調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這種成人輔助為學生建立以后獨立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提供了早期支持。
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論處于哪個發展點,總有一些問題是兒童有可能解決的,還有一些問題是超出兒童能力范圍的。最近發展區就是兒童不能獨立解決問題,但在成人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的指導和幫助下能成功解決的這樣一個區域。
維果斯基理論的兩大局限:維果斯基可能太過于強調社會交往在認知發展中的作用,其實,兒童依靠自身就可以發展出不少能力。另外,由于維果斯基英年早逝,未能有足夠的時間對其理論作進一步的拓展與完善。所幸的是,此后,維果斯基的學生和其他學者繼承了他的思想,并進行了相關研究。
匹配問題:是指學生會因為學的東西太容易產生厭倦,也會因為教師教的東西太難理解而放棄。Hunt認為,失衡狀態必須是恰到好處的才能促進發展。創設一些容易犯錯的情景,有助于建立合適的失衡狀態。
皮亞杰的基本觀點是個體在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習是一個建構的過程。無論在哪個認知發展水平上,學生都必須能把信息納入他們自己的圖式中去。要做到這一點,他們必須以某種方式對信息進行加工。這種主動的活動體驗,即使在入學的最初階段,也應該包括對物體的物理操作和對概念的智力操作。一般而言,學生應該動手操作、仔細觀察,然后說出或寫出自己體會到的。具體的經驗能為思維提供待加工的內容和對象,而與別人的交流能幫助學生進行應用、檢測,有時甚至能改變他們的思維策略。
輔助學習或有指導的參與,需要支架在適當的時候提供信息、提示、回憶線索,鼓勵,然后逐漸讓學生獨立去做。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輔助學生進行學習,如根據學生的水平調整材料或問題,示范解題技巧和思維過程,帶領學生一步步的解決復雜問題,完成一部分任務,給予詳細的反饋并允許修改,通過提問集中學生注意等。
認知發展對教師的啟示
(1)認知發展既需要物理環境的刺激,也需要社會因素的促發;
(2)為了發展思維,兒童需要進行心智的、物理的和言語的活動,他們需要實驗、對話、描述、反思、寫作和問題解決。同時,他們也能從教學、輔導、提問、解釋、演示和對他們思維的挑戰中獲益;
(3)教授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對學生而言是非常無聊的;而試圖教授學生還沒有做好學習準備的知識,對他們而言將是挫敗的和無效的;
(4)有支持的挑戰性任務,是保持學生無恐懼地投身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