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跟去年一模一樣的題目(《寫在大一之末、大二之初,給一直在努力從未放棄過的自己》),今天是2014年剛好一半的日子,謹以此文送給大二的自己。
前些天為一個學長餞行,酒過三巡,他說:現在的你跟一年前已經完全不是同一個人了!我知道,這是一種肯定和認可。但是有哪些不同,我卻想不清楚,明明經歷過很多,此刻好像一片空白,就像不想告別一樣,那就根據關鍵字隨便寫吧:30號學院、貝殼小書、身邊的人(愛情&友情&親情)、勵志計劃、社群學習、學習與分數、興趣和愛好。
30號學院
這個地方是我大學里待得最久的一個地方,甚至超過我在自己兩個班級的時間。對于30號學院總是會有兩種聲音:
1
曾經一個離開她的人在一次吃飯的時候說“只要在這里才能找得到自己,只有在別的地方待過之后才知道這里有多么珍貴,如果可以我大三還要回來”。
昨晚學弟在朋友圈留言:“幫助很大,學長,昨晚面試部長,我說我參加了30號學院,主席當時就說那我不懷疑你舉辦活動的能力,參加30號學院很幸運 ”
2
也聽有人說過:那群人整天每天喊口號不嫌累么?安安靜靜做好自己還不夠么?哪有那么多人需要幫助?
他們不參加學校的任何評優與榮譽評選,裝什么清高!
聽到第一種聲音,最多的是感動;而對于第二種,也一定只是一笑帶過。因為時間本來就很寶貴,不應該浪費在這些事情上面。
在五個項目小組中,《模擬面試》、《演講俱樂部·英文》、《勵志工作室》三個小組的發展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用個嚴重點的詞就是“失敗”,但是我知道這些嘗試的意義是巨大的??倳腥藛栁以谏鐖F等組織待這么久,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我的答案永遠會是不假思索的說出來:認識了這樣一群人。剛剛一起做《有一群人叫班長》主頁的伙伴說想跟我聊聊,說的一句話便是:喜歡一個團隊在一起為同一個目的努力。哪怕最終事情沒有按照我們的設想發展,但這一路走來的相互配合與協助將會是這輩子最大的財富。
長昊、文斌、青松、榮燕、浩吉、禹治、祁天,我想就算再也沒有了30號學院,但是當其中有一個人有想法需要人一起做件事情的時候,你第一個選擇的一定會是身邊一直都很靠譜的伙伴們。
《沙龍學堂》和《演講俱樂部·中文》是兩個發展比較順利的項目,而且一定會繼續延續下去,從大一我們在科大引入沙龍這種交流的形式的時候每個負責人都會記得這樣一段話:
“北科從不缺活動、不缺娛樂、不缺快樂,但北科缺乏的是一種氛圍:思考的氛圍。我認為作為一所學校最響亮的聲音便是學子思想的力量,它并不體現于當下,而是體現于在未來10年、20年內,北科人能為社會帶來的沖擊與改變。我們希望沙龍是一個起點,讓我們身邊,有更多人用更多時間,愛上思考?!?/p>
我想接下來,30號學院 不再會僅僅是一個社團,具體的改變我也充滿了期待。
謝謝這里,給了我最深的回憶和最大的幫助!
貝殼小書
大二上學期開始了創業計劃,也選擇了一條注定辛苦的征途。有了小書就有了長期十二點才回到宿舍;有了小書就有了幾個人搬幾千本書的經歷;有了小書就有了捉襟見肘的時候;有了小書就有了自學網站搭建的計劃;當然有了小書,生活也有了更大的期待和動力,有了小書也就有了身邊一直不離不棄的伙伴。
這一路走來,有過旁人的誤解,也有過內部的癱瘓,昨晚當我看到依然那么多人坐在面前的時候真的差點就哭了出來。還是那句話,結果永遠是不可預期的,但既然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過程,那多累也要堅持下去。
身邊的人
- 愛情
寫到這里,我回頭認真讀了一遍大一末寫的關于愛情的那段。心情很平靜,覺得那時自己好夸張。一年的時間,對于愛情的看法已經不再從前。
大一末,單身,追了一個女孩未果;
大二末,單身,有一段珍貴的回憶。
我們都是有選擇性記憶的人,對于不快的回憶總是趨向于忘記。說分手那刻的痛徹心扉現在也已經風平浪靜。后來你問我恨你嗎?我只想再抱抱你,然后,轉身離開。因為那段時間我很幸福,也知道你和我有過感同身受。那,再不談愛恨。
關于愛情我想說:
1.不要老覺得認真你就輸了,不認真你連輸的機會都沒有,人心換人心,是人都懂的道理。
2.愛還是要勇敢說出來,只是一旦受到對方的怠慢,請你轉身優雅的離開。我知道那很難,但你知不知道要是不這樣你會更難?
3.這個世界上沒有誰離不開誰,不解釋。
- 友情
想想現在身邊的人和一年前的人還一樣嗎?
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你還沒有反應過來,這個世界就已經變換成了另外一般模樣。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過一句話:留在身邊的,叫友情;隨風消逝的,叫經驗。
在《那些漸行漸遠的友情》里我說過:
如何對待那些漸行漸遠的友情?我的答案是:
順其自然。
因為那不是一個人的事,如果哪一天你發現往昔的朋友越來越遠,不要悲傷不要絕望,那是你們都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地方和更稱心如意的人。
但有一點必須記住的是,曾經幫助過你的人,再遠你也不要忘記,這是原則。
- 親情
這學期做得最棒的一件事情就是每個周都保證回家一趟,因為我知道沒有以后,從現在開始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給父母一些能有的東西,臂如陪伴。
我是一個不能理解和父母鬧別扭的人,因為我從來沒有過機會。
越長大越孤獨并不是一句很矯情的話,大一上學期期末是跟學習小組一起復習,大一下學期是和宿舍的人一起復習的,大二上學期是和社團的伙伴一起復習的,大二下學期是自己一個人復習一個多月。
勵志計劃
接到勵志計劃錄取通知的時候,我說了一句話:我做到了。
報名勵志的時候我一直以為對象是大二的學生,所以還是有點信心,但是當我知道對象是準大四和研究生的時候,心里也就基本放棄掉了。
后來得知進入了終面答辯環節,便格外珍惜這個機會,于是花了接近兩個通宵做了PPT,然后每天兩個小時練習。盡管這樣,蹩腳的普通話和公眾說話就恐懼的習慣還是一直伴隨著我,就在最后一次演練的時候,還嚴重忘詞和超時。但是正式答辯環節卻成了我最成功的一次,在最后一秒結束答辯且自我感覺流暢無比。
結果是我作為大二的學生進入了第五屆勵志計劃,里面全是學長學姐還有一名12級輔導員。在一起已經有過一場活動,突然發現自己已經無比的平庸,所有我知道的事情和該有的能力,伙伴們似乎都知道。但是我很坦然,我知道這是加速成長的信號,這一年,注定又是重新定義自己的一年,把自己當做“小學生”,細心去學習每一個伙伴的優點,我已經期待一年后的自己!
社群學習
因為人人主頁大學生學習效率研究院,我認識了一大群渴望成長和學習的人,后來為了這群人也都集中在一起,為大家搭建一個相互認識的平臺,我成立了“成長·不孤單Family”微信群,開始探索一種群體學習的模式,每天早晨我們相互監督打卡、每天睡覺之前一起cDay、不定時討論問題、同讀一本書等等各種好玩的事情。目前群里面正在積極討論下一步的規劃,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既要玩得開心又要學得起來。
另外因為微信越來越火,成千上萬的公眾平臺隨之建立,我們的碎片化時間閱讀該如何選擇?在騰訊不提供閱讀量排名接口的前提下,我想能不能通過社群模式我們小范圍搭建一個高質量閱讀群,每天大家推薦自己感覺比較好的文章進去,經過再選擇就能大大提高文章的質量了。于是我又搭建了“碎片時代的文字價值”微信群,這個群正在試驗當中,如果有感興趣的伙伴可以聯系我,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只有分享這個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
伴隨微信群,我也開發了微信公眾平臺cvoice,目前平臺有三個主題板塊:cDay計劃、cBook系列、cLetter系列。就像我寫的平臺介紹一樣:
堅守碎片時代里的文字價值,探索新時代下的教育方向。
希望能搭建一個良性的知識分享平臺,影響更多的人,也讓自己更好的成長。
學習與分數
說這個話題前我想先分享一個故事。
前些天一個得知一個朋友去上德語課。
“為什么學德語?”
“去德國啊!”
“為什么去德國?”
“我學車輛工程的,德國是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精益求精的氛圍吸引了我?!?br> “那為了能出國你還做了什么?”
“保證學習成績???”
“你多少名?”
“專業第一!”
不知道讀完這段對話你會有什么感覺?當時我覺得這樣的人才是大學里面最幸福和牛逼的人,因為他們目標明確,他們知道自己為了什么做什么!
這種時候他還會去懷疑學某個課程的意義嗎?還會去懷疑成績的意義嗎?NO!
所以那些還在比分數高低和HUAIYI 學習意義的人,癥結都是一個,目標不明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我想我已經想清楚了考試周一直在糾結的問題,大三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興趣和愛好
最大的興趣是讀書和寫東西,突然想起好久沒有打籃球和臺球了,這些東西都不應該成為生活的犧牲品,我想每周一本書的習慣大概會堅持一輩子吧。
寫在最后
知乎上有一句很火的話:「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沒有一個朋友會說我聰明,但他們都會說我很努力,我想不停的繼續更加的務實才是證明自己最好的方式。
最后的最后,我一定要單獨謝謝我的導員,你給了我太多的幫助支持和理解!
大一末,黃導是我最特別地人;
大二末,陳導同樣也是;
這,難道不是一種幸運?
向應昌
2014.07.01凌晨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