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各種信息的傳播,人們都知道,牛頓從蘋果落地砸中了自己的頭部,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其實那不過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為宣傳自然科學而編的一個故事,真實的情況并不如此。
在牛頓之前,人們已經知道有兩種“力”:地面上的物體都受重力的作用,天上的月球和地球之間以及行星和太陽之間都存在引力。這兩種力究竟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力?還是同一種力的不同表現?牛頓在劍橋大學讀書時就考慮起這個問題了。
牛頓23歲時,鼠疫流行于倫敦。劍橋大學為預防學生受傳染,通告學生休學回家避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回到故鄉林肯郡鄉下。他仍沒有間斷學習和對引力問題的思考。
那時,鄉下的孩子們常常用投石器打幾個轉轉,之后,把石頭拋得很遠。他們還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從頭上轉過,而牛奶不灑出來。這一現像激發了牛頓關于引力的想像:“什么力使投石器里面的石頭,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來呢?”這個問題使他想到開普勒和伽利略的思想。
他從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廣寒的月球,直至龐大的地球,進而想到這些龐然大物之間力的相互作用。這對牛頓抓緊這些神奇的思想不放,一頭扎進“引力”的計算和驗證中了。
牛頓計劃用這個原理驗證太陽系各行星的行動規律。他首先推求月球和地球距離,由于引用的資料數據不正確,計算的結果錯了。因為依理推算月球圍繞地球轉,每分鐘的向心加速度應是16英尺,但據推算僅得13.9英尺。在失敗的困境中,牛頓沒有灰心,反而以更大的努力進行辛勤的研究。
1671年,新測量的地球半徑值公布了。牛頓利用這一數據重新檢驗了自己的理論,同時,還利用他自己發明的微積分處理了月球與地球關系中不能把地球看作質點時,重力加速度的計算問題。有了這兩項改進,牛頓得到了兩個完全一致的加速度值。這使他認為,重力和引力具有相同的本質。他又把基于地面物體運動的三條定律(即牛頓三大定律)用于行星運動,同樣得出滿意的正確結論。
牛頓整整經過了7個春秋寒暑,到他30歲時終于把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全面證明出來,奠定了理論天文學、天體力學的基礎。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宣告了天上地面的萬物都遵循同一規律運動,徹底否定了亞里士多德以來宗教勢力宣揚的天上地下不同的思想,這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飛躍。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定律》里,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
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個世紀里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并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并推動了科學革命。
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頓運動定律。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并基于對三棱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并為冪級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在經濟學上,牛頓提出金本位制度。
從這一段百科的介紹上,我們已經獲得了一個基本認知:這牛頓,真特么是一個天才+全才!這樣的人,現在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那么,牛頓究竟憑什么能有這么大的成就?他真的是天才?
通過前面的故事中我們其實也看明白了,要說天才,也應該有一點,譬如對某些自然現象的興趣和研究,這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興趣,大部分的人看到了也不會去思考,更多人只會思考自己的一日三餐,很少去思考跟自己毫無關聯的自然問題。
有了興趣,他就會沉浸進去,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但要破譯大自然的某種神秘現象,則不僅僅是興趣可以完成的,這需要堅韌不拔的探索勇氣,而且還要善于觀察與此相關的自然現象。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說遭遇了卡殼,他陷入了痛苦的思考中,但他最終從投石器的石頭和牛奶桶不落地的現象中進入思考,從而找到了問題的突破點。
跟所有科學家、發明家一樣,首先就是一股專業的探索興趣使然。然后,在遭遇難題的時候,又被某個日常事務中的現象中獲得啟發,然后一通百通,順利解開疙瘩,完成了自己的探索和發明。這就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在邏輯思維中卡殼的事,需要逃離原有的邏輯,進入到一個偶然的和不相關的事物概念中,然后再與原有的概念進行交叉,從而獲得靈感。
作為一個企業家、創業者或者企業單位的職業經理,我們每天都會在日常的工作中遭遇各種難題,當遭遇一時解決不了的難題時,大家一般會做些什么呢?抽支煙?泡一杯茶?或者走出辦公室,去自然界走走;翻閱一下平時很少看的文學書?聽一支音樂?或者與人下盤棋等等。這些行為都屬于邏輯逃離。
這些下意識的邏輯逃離,是指從原有的問題中逃離出來,但這些都是下意識,不是積極有方向有目的。所以,后來的豁然開朗也是偶然的,因為也有可能沒有發現觸類旁通的啟發,這個問題也許成為永遠解不開的結,最終放棄了。
而在橫向思維中的邏輯逃離工具,是一套系統的方法,它可以逃離一公里、兩公里甚至更遠,而且每到一個地方就會誕生我們專門設置的詞匯概念,這些概念又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聯想和屬性比較,所以,在橫向思維中,我們的邏輯逃離很容易產生創新的觸發誘因,最終的結果是必然而不是偶然,這就是橫向思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