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篇
偶然,聽人感嘆興邦為國,到底是誰的家誰的國,說到階級與階級權利的維護,說到為了階級利益,統治者并不總以真正國家民眾的利益為重。
這是個政治命題,是一黨一國的事情,我卻聯想到了個人成長中的安全感需要和控制欲。
在做教練的過程,發現我們每一個人在成長歷程中都會不知不覺留下一些烙印,而這些會在我們的工作選擇,事業發展,人際交往,親密關系等方方面面產生著我們不易覺察的,卻舉足輕重的影響,而安全感需要和控制欲是其中兩大重點。
在各種選擇中,我們都面臨對安全感的需要:尋求穩定的關系要安全感;追求金錢也是安全感;不敢追求夢想,窩在穩定工作里是為了安全感。。。
那么事業成功,家庭美滿,大權在握的人滿足了安全感嗎?我們說,當安全感不是來自內心的自然圓足,無論擁有什么都無法真正有安全感。所以有時我們貪心不足要的更多,有時我們怕失去而拒絕變化,想要控制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發展。
現實是,越想控制就越失控,而有時暫時的可控很可能是延后了問題的爆發,導致更大的失控。
咋一聽,這似乎是個體的行為與問題,但實際上,如果我們把所有的組織,所有的國家,所有的黨派都看成一個個有機體,我們會發現所有人類個體發生的,對于組織都成立。
比如作為赤手空拳打下江山的執政黨,采用了一黨制多年,一切以其命令,計劃,控制運轉的國家,形成了一些行為習慣與模式。
而到了有一天開始發現這樣下去似乎不行,想要變革,可是多年來所有能力都是按照舊有模式訓練的,應對變革所需的能力完全不在自己控制范疇里,而變革后會發生什么也是難以預測與把控的,此時猶豫是否踏出變革之路其實是常情。于是做些似乎對于規避變革,通過有限的調整去避免也是自然反應。
用這個道理去理解政黨不容易,但可以類比一下:如果我們自己在一個企業一個行業做了20年,看到行業的沒落,企業瀕臨衰敗的命運,自己專業的頹勢,要做出一個轉型的決定有多糾結,就可以明白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變革大概要比這兒復雜百倍千倍,卻是同樣的心理狀態,甚至處理模式以及發展路徑。
其實代價是必然要付的,只看是主動付還是被動付。想控制最終的結果向好,就要有能承受失控的勇氣和能力。
KK的暢銷書《失控》赫然預言全人類最終的命運與結局就是:失控。
這個世界有其自然發展與輪回的機制,這些不以人類意志而轉移。聽上去危言聳聽,有點兒末世論的意思,而實際上,這確實是自然本來的規律。正因為人類作為做為世界萬物中的某一種群的自我滿足需求才讓這自然規律聽上去有如滅頂之災,但如果我們把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作為地球乃至宇宙中與其他物種平等的一種,我們就沒有那么難的接受這一切。
很多時候,勇于踏出失控的一步,才是一切回到軌道緣起,對個人如此,對任何組織如此,對一個時代如此,對整個人類也如此。
所以最佳選擇反而是:勇敢失控,勇敢fall,又誰知是否直接“Fall In Love”了呢!那可能小如情人之愛,中如民眾之愛,大如自然之愛,造物主之愛!
初稿完成于2016/5/26
修改于201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