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一篇回答問題的文章,關于讀書,信徒的5個回答 今天,我繼續來和大家聊聊信徒對于讀書這件事情的一點見解。希望對各位小伙伴有幫助。
1.
@我比較喜歡故事性強的書,我想知道那些干貨類的書應該怎么讀才能讀得下去?想聽聽你的建議啦!
精彩的故事,是沒人能夠拒絕的。大多數人,都是聽著故事長大的。我們喜歡故事,但是對于那些干貨類的書籍,我們怎么才能夠讀下去呢?
這個問題真的很好。
能夠把這個問題想明白,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吸收干貨書籍中的干貨。
那么,這又要追問讀書這件事情的本源了:
- 你讀書的真正動機是什么?
- 你對哪方面的知識有困惑呢?
把這兩個問題想明白,自然也就知道自己需要讀哪一類的書籍了。一個根本沒有理財動機的人,給他一本干貨滿滿的理財書籍。就算他閱讀下來,也會因為目標不明確而效果平平。而如果一個人,一直很渴望對于時間管理方面的學習,那么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對他來說,就是很好的書籍。
干貨類的書籍,從來都是閱讀目的明確的時候,讀起來更有收獲。所以,如果你沒有什么問題,可以暫時不讀這類干貨類書籍。
當你有疑問的、有強烈需求的時候,就是讀那本書最好的時機。
至于什么樣的讀書方式,我相信,已經不是那么重要了。你心中的渴望,會指引你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2.
@每天看多久的書呢?
這個問題,就像是在問一個健身教練:你每天運動多長時間呢?
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讓提問者失望。因為,我最接近內心的答案,就是:有時間的時候就讀。
就是如此。
我很少用番茄鐘,我也不必提醒自己一定要專注。讀書就像吃飯一樣,是我每天都渴望、必須去做的事情。就算我很忙,我也會忙里偷閑,找出時間來看書,因為這對我來說,是一種重要的休息方式。
當然,如果我一直忙,而沒有時間讀書,那就是我的問題。我就需要問問自己,為什么要讓工作侵占自己那么多的時間?怎樣才能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呢?
所以,總的來說,對于正常忙碌的一天,我看書的時間也不會少于兩個小時。多的時候,我會看4個小時,也有時更久。
時間只是投入的一個指標,重要的是在讀書的過程中,享受樂趣。
親愛的小伙伴們,若是你想讀書,又不知道讀多久才算投入。我勸你,扔掉番茄鐘。那個東西,只會提醒你,目前你做的事情,并非心甘情愿。
若有一個衡量讀書是否投入的標準,那么,我能想到的只有一個:你的內心感受。
如果,在閱讀的時候,你是陶醉在其中的。那么,我認為,你是熱愛讀書的。
這樣就夠了。不是嗎?
3.
@ 怎樣形成自己的讀書系統呢?書太多了,選起來有點茫然。
如果一個人,對文學書籍感興趣的話,那么最有系統的,應該是讀文學史。
如果把這個范圍再縮小一點,那么我們可以把閱讀焦點聚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比如:傷痕文學。
如果,我們還是沒有那么多精力,也可以從一個個作家突破。喜歡三毛,就把三毛所有時期的作品都讀盡。
這是理解系統的一種方式。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按照作品風格來分類。
時間管理和個人精進這一塊,我讀的比較好的幾本書,分別是:《把時間當作朋友》、《好好學習》、《精進》。這樣的讀書,也是一個系統。
而所有系統中,我們也可以把一本書看作成一個小系統。這本書中所有的內容,都是這個系統的零部件。他們通過各種排列組合的方式,形成了我們手中在讀的書籍。
讀書的系統,都是讀之后的分類。在讀書之前,不必非要刻意追求系統性。那都是大量閱讀之后,水到渠成的結果。
4.
作為一名高中生,應該讀些什么呢?
我從高中一路摸爬滾打過來,一路上扯下不少《讀者》《青年文摘》,如果這也算正式閱讀的話。
高中的課業是繁重的。如果再讓我回到高中,如果給我一個寒假,如果只讓我讀一本書,那我會選擇《紅樓夢》。
同樣的,作為高中生的你,要知道目前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什么。用哲學的觀點,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除此以外,還有渴求,那就給自己一個機會,讀自己最最想讀的書。這樣,不是浪費時間。
以上,是我這個系列問答的第二篇文章。如果還有什么問題,繼續提問,我回認真答復的。
文|升騰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