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昨日,有個小伙伴在微信上問了我幾個關于讀書的問題。我想,在微信上發表觀點只能分享給一個人,既然都是要花費時間,不如我就寫篇文章吧!
事實上,自從我開始寫作以來,很多問題的解決都得益于寫作。就像弘丹老師說的:寫作,就是一個寫著寫著把自己寫明白的過程。
而文章,是觀點系統化的輸出,更有利于傳播。基于以上幾點,我決定寫這篇文章。
這個小伙伴問了我四個問題,分別是:
- 你能聊聊自己對于讀書的看法嗎?
- 你能從作家的角度談談自己平時是怎樣閱讀書籍的嗎?
- 你一般都讀什么類型的書籍呢?
- 你對于讀書有什么計劃嗎?
這幾個問題,我放在一起回答。
1.
我怎樣看待讀書這件事。
讀書之于我,是和吃飯睡覺一樣的習慣。所謂“三日不讀書,即覺面目可憎”,就是這樣的感受。
平時,我倒真的很少去思考這個問題,也可能因為這種不刻意,才讓我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閱讀本身。
現在的社會,太浮躁,就連讀書這件本應靜下來、慢下來的事情,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習氣。“功利化閱讀”,我不知道這是誰,在什么情況下提出來的概念。在此,我提出反對意見。從來就沒有功利化的閱讀,有的只有功利化的人。
一個充滿著功利心的人,他做什么都是功利化的,更何況閱讀呢?
讀書,這件事情本身并不功利。如果我們在真正接納這一點之后,還能夠靜下心來去閱讀,那么這時候我們可以說,自己是熱愛閱讀的。
昨天,我恰好寫過一篇文章,就是喜愛讀書者和不喜愛讀書者的分別。雖然讀書有萬般好處,但切不可因此驕傲,覺得讀書就必然是一件高貴且高尚的事情。
人性如此,我們總是喜歡為自己的某些行為賦予更高尚的動機。而對于讀書,我們最好還是等閑視之。不然,讀書的人那么多,可為什么鮮有英才?
真正可貴的,不是讀書這個行為本身,而是讀書之后的思考。這也為我們解釋了,為什么有一些人,他們不怎么看書,但是思想依舊有深度的緣故。那是因為他們讀的是更宏大的篇章——生活之書。
綜上所述,對于讀書這件事情,我主要強調的其實只有兩點:
1.端正讀書的態度。
2.關注讀書之后的思考。
2.
寫作者該怎樣讀書?
稱自己是作家,未免還太過驕傲。就目前的階段,我更喜歡稱自己為寫作者。
在來簡書寫作之前,我從沒有在讀書的過程中,對自己有這樣一個角色的定位。但是如今,寫了幾十萬字之后,我更加確信,讀書是有視角、分境界的。
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這三重境界,用在形容讀書這件事情上,也是十分恰當的。
最初,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讀書意在尋樂。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呀,徜徉在書海中,仿佛暢游世界一般,豐富而美好。這一階段,我看到的東西很表面化,書上寫了什么,我就看什么。對內容的理解浮于表面,是大部分人都正在經歷的階段。
后來,當我也開始寫作,我才領悟到另一層境界的美好。原來看書的時候很少思考,現在卻仿佛有無數個問題,引領我不斷探究、不斷學習。當我開始思考,我便越來越看清書中隱含的深意。這一層,需要歷練好久。
最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這是一種洞察世事之后的返璞歸真,這是一種超然物外的美好境界,這是一種人生的徹悟。這也是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我目前正在極力擺脫第一階段,努力踐行第二階段。寫作者,其實就是一個思考者。我們借用書寫的方式,把那些心中的疑問逐漸解開,人生的道路也漸漸明朗起來。
3.
我選書的標準。
很多作者都說,自己看書很雜。這句話仿佛在表示:你看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玄幻科普,干貨同人,無所不精啊!
我本也想這么說,但是仔細想想,我愛讀的那些書,也不是多到無法分類。
要說選書的標準,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偏好。具體的不談,我只說說總體上的三個標準:
- 有趣。
- 有用。
- 有深度。
拿到一本書,我該怎樣閱讀,完全決定于以上三點。而對于一本書,我們不能太過苛刻。這三個標準如果能同時實現兩個,就是很值得一讀的書了。
要想一本書既有趣,又有用,還要有深度,那么,我們幾乎可以不用讀書了。
很難有書能夠同時滿足這三點,就算能滿足,我們的層次也不見得能夠領悟所有的點。
針對這三個不同的點,我們在閱讀時候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1】對于一本有趣的書,我會一氣呵成地閱讀。這樣,我的閱讀體驗是連貫的,那些有趣的點,就像是鮮花一般,有保質期,不能放得太久。
比如:《擺渡人》、《無聲告白》《島上書店》等等暢銷書,故事很感人,我一般會用一到兩天的時間集中地把書讀完。【2】對于一本有用的書,我們不能要求它生動有趣。這樣的書,我會在閱讀的同時,去做思維導圖。但讀這類書最重要的,還是提煉有用的點,去生活中踐行。讀書改變生活,也就是從此而來。
比如:《把時間當作朋友》、《好好學習》、《精進》這幾本書,都是值得反復實踐的,干貨滿滿的書籍。【3】對于一本有深度的書,我往往會讀得很慢。因為,那都是精華呀,我得慢慢消化。這樣的書,我會把自己感觸很深的句子摘抄下來,并寫下自己閱讀的感受。有深度的書不多,碰到這樣的書,一定要多讀幾遍,直到那里面的內涵都成了自身的血肉。
比如:《少有人走的路》《文學回憶錄》等等。
4.
我不讀什么書。
- 邏輯混亂的立志雞湯。
- 小情小愛的網絡文學。
- 賣弄文筆的膚淺文字。
這樣的書,我之前讀過不少,如今,才覺得他們的害處。
邏輯混亂的立志雞湯,盡管可以讓自己一時熱血沸騰,但是如果就這樣輕信了蠱惑,我們也是很難在行為的改變上有所突破的。這樣的文字,不如不讀。若是不小心讀了,那就把不合邏輯的點都挑出來,一一批判。
小情小愛的網絡文學。這種說法,不是全盤否定了網絡文學,而是特指那種只寫情愛、為情愛而寫情愛的文章。這樣的內容,除了讓人耽于肉欲,沒有更多的價值。我更愿意看到一部作品,能夠不只有情、有愛,還有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
賣弄文筆的膚淺文字,指的是有些作者對于押韻和華麗文風的刻意追求。大部分仿古的詩歌,我都不愛。要么讀古書,要么讀現代文。現在人仿古,總覺得別扭極了。當然,也必須承認,同樣的仿古,有些作品的水平也是極佳的,但是大部分讀者,并沒有這樣的鑒賞力。
書太多,然而好書不多。懂得如何分辨書籍,應是讀書之前,最應該重視的事情。
5.
我的讀書習慣和計劃。
書讀得多了,自然讀得快,這是量化積累的必然結果。但是,我不愿意總是強調閱讀的速度,那會讓人覺得我讀得不認真。
我更愿意分享自己閱讀之后的成果——書評——來傳達自己的思考。
但是,在這里,我還是想說一下我的閱讀速度,以證明我讀得多并不是因為潦草。
一本200頁的實用性書籍,我會用3個小時的時間閱讀。一本300頁的文學性書籍,我會用4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閱讀。這些書籍,總體上來說都是中等難度。但是,盡管如此,我卻并沒有總是達到一天一本的程度,也并不追求這樣的量化。
讀書之后,我需要整理。不僅僅是整理筆記,事實上,現在我很少做無用、低效的照抄。
讀完一本書之后,我需要思考。有的時候,我會把書本放下一兩天,再回頭去總結。這些閱讀后的總結,我會以書評的形式呈現出來。寫作的過程也需要時間,且往往隨著書籍價值的提高而延長。
所以,盡管我可以一天讀完一本書,甚至一天兩本,但是我不會只是在速度上自我陶醉。而且,從良心上說,我并不覺得自己讀書快得有多離譜。事實上,有很多人已經宣稱自己可以半個小時看一本書了。但是,這樣的讀書,我不需要。
對于更有價值、更有深度的書籍,我會選擇一天讀幾十頁或者讀幾個章節,而且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做筆記,并且會寫下一系列的書評。這樣的書籍,閱讀時間會長一些,我會與此同時穿插閱讀其他的書籍。
總的來說,我一般同時閱讀兩本書,一本快讀,一本精讀。而且,快讀的書籍,風格要不斷切換,否則容易出現閱讀疲倦。經常,我會在讀完《刻意練習》這類書之后,再讀上一本《擺渡人》。
除此之外,主題閱讀,我也會分階段進行。有的時候是同一作家的作品比較,有的時候是同一主題的多本參考。這樣的閱讀,應該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一本一本扎扎實實地閱讀才是基礎,主題閱讀應該是大量閱讀以后的事情。希望大家,不要本末倒置。
關于讀書計劃,我目前是想把手頭買來,但是還沒讀的書都讀完。大概60多本。就這樣一個計劃。具體的順序,看心情。
以上,就是我讀書的一些習慣和一個一點也不嚴謹一點也不靠譜的計劃。關于讀書習慣,我還能說上很多。鑒于以前的文章有很多已經多次提及,我在此就不多贅述。
6.
問題征集,未完待續。
今天,認真回答了幾個關于讀書的問題,希望各位讀此文章的小伙伴,也能有所收獲。
很喜歡這樣的方式,簡單高效,利于思考。為此,我想在此對所有讀過本篇文章的人,征求問題。
你關于讀書,還有那些疑惑,請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可以很具體,比如:《擺渡人》的崔斯坦,你怎樣看?
我讀過的書,簡書上寫過的書評,大家都可以提問。
我沒有寫過的書,如果你真的有疑問,想聽聽我的見解,也請你告訴我。也許那本書我看過還沒來得及寫,也許我沒看過但有閱讀興趣。
最后,希望這篇文章有用,也希望我能寫出一個系列。
歡迎大家留言!
文|升騰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