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收到這本書到看完,應該不到兩周,從一開始不知作者所云,到漸漸與君心有戚戚焉,著實經歷了一個不斷與自己對話的過程。
? ? ?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萊昂納德·科恩的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它很奇妙地將這世界的無奈與溫情協調在一起。讓人在每一個想要放棄的時候又重拾勇氣去堅持。
? ? ? 因為那一絲光,世界有了溫暖;因為那一份愛,弗蘭克創造了一個孤獨卻不落寞的新世界。沒有一環緊扣一環引人入勝的情節,甚至沒有跌宕起伏的矛盾沖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算不上技巧性高的小說,可神奇的是:在作者瓊·倫敦信手拈來,瑣碎無奇的描述中不知不覺激發我們對自己的思考與回顧,跟隨弗蘭克一起直視我們最不愿承認的那份隱痛。
? ? ? 13歲的弗蘭克有著敏感,固執而尖銳的性格,因患脊髓灰質炎而被送到“黃金時代”療養院。在此之前,他曾經學業突出,讓作為鋼琴家的母親驕傲,本應有個璀璨的未來。命運之輪急轉,曾經明亮的世界在他眼前漸漸拉上幕布……在彷徨孤獨中,他開始尋找自己的第三世界,一個他可以行動自如,可以如昂首闊步的世界。而這與現實是背離的,因為這場病會漸漸奪走他的健康,不斷提醒他冰冷的黑暗……
? ? ? 曾經別人包括父母悲憫的眼神讓他一度龜縮在自己的世界里。人生而孤獨,尤其是在日復一日明知不會再有任何改變的死寂中,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掙脫,卻又在一次次被現實圍堵的城墻里節節潰敗,漸漸無力、妥協、認命。看到他的掙扎,也許那些被現實所迫卻又無行動力去改變的人會產生共鳴吧。不管我們是否承認,在過往的歲月中,總會有那么些地方或者事是你在某個時期無法很好地解決的。你因無力改變而懊惱,因無法放下而揪心,更心當時的你選擇選擇妥協而耿耿于懷……在這樣一種壓抑而陰暗的環境中,弗蘭克在兩個人的幫助下開始尋找救贖。
? ? ? 指引他去尋找裂縫的是沙利文。那個靠鐵肺活著整天躺在病床上的詩人。一個即使全身無法動彈依舊在腦子里寫詩的男孩兒。他給了弗蘭克打開第三世界大門的鑰匙,用他樂觀的精神給弗蘭克指引了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即使他最后依舊沒能用堅強戰勝病魔,卻賦予了弗蘭克要繼續完成的使命:寫完詩“我在世上的最后一天”。
? ? 第二個讓他用一生去銘記的是艾爾莎,一個堅強優雅的女孩。她給弗蘭克的世界帶去了光亮。他們靈魂相吸而彼此救贖。脊髓灰質炎的確是一雙惡魔之手,它改變了許多無限潛能的年輕人的生命,帶給他們看不到盡頭的黑暗,死亡如影相隨。幸而,在這片黑暗中,他們因為始終不放棄追求而靈魂契合,彼此吸引,一起進步,用愛戰勝無盡的黑暗,驅散在世間踽踽獨行的寒意。
? ? “在某種程度上,他寫的一切詩都是寫給她的信。”意料之中的,他們并沒有白頭偕老。艾爾莎的兒子來拜訪這位詩人,弗蘭克從“他母親的兒子”――杰克的身上緬懷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光的生物,他母親的兒子。”初讀這句拗口又深奧的話覺得別扭,后來頓悟:因為那份愛太深沉,所以這個身份前面的定語也要添加上愛人的印記。他們的對話有意無意地交代歲月流沙中兩人看似無交集卻又彼此牽連的過往。雖無朝朝暮暮的陪伴,彼此遙望,卻始終在進步,在某個時空交際處,也曾一起同行。
? ? 因為有你,我的第三世界才有了光亮;因為有愛,我才有勇氣繼續孤獨;因為有詩,我才有了一個自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