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讀了剽悍一只貓的文章,《不會讀書的人生注定是失敗的》
書中提到讀書的三點建議:
? 一是提高閱讀速度。讀的慢,大腦容易犯困,大腦會不知不覺間低估眼前的任務量,注意力就不會那么集中,困意襲來也不稀奇。另外讀的過慢就容易糾結局部和細節,缺乏整體把握和感知,也容易讀著后面的忘記前面的。直覺告訴我,貓叔說的有道理。
? 但是想到之前看李笑來老師的書或者是講座,他不斷的提倡和強調只字不差的閱讀。
? ?笑來老師的觀點大致是這樣的(原諒我拙劣的復述和解釋能力,想要全面了解這個觀點的不妨去看李笑來老師的書《把時間當做朋友》),這個信息爆炸泛濫的時代里,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讓我們總感覺想要更多的獲取信息,我們都太急功近利,讀書看報瀏覽網頁都是馬馬虎虎,只求快不求精,想要追趕快速流逝的時間,更想在有限的時間里得到更多的信息,甚至有太多時候在將要入睡之前忽然看到好的信息文章,趕緊點擊收藏然后告訴自己先存著占著,等我有空再認真細看,然后才能心安理得的睡去,其實呢,不斷的看似努力其實只是增加了收藏量而已,而自己的知識能力卻從未改變。當我們真是有時間去閱讀的時候,又往往讀著讀著就覺得不過爾爾,然后越讀越快,錯過了很多東西而不自知。李老師提到人類大腦的自動識別模式。一種人類進化的先進的大腦處理機制。當我們在傾聽,閱讀,或是交談的時候,不自覺會調用我們自己已有的過往經驗或者知識去提前預演拼接即將要聽到看到的內容,然后去等待對方繼續往下講的時候“宣布答案”,如果正好吻合那就立刻覺得不過爾爾,然后大腦就會讓自己“懶惰”一會兒。這樣的情況讓我們總是不自覺的“低估”別人的作品,不自覺的“自以為是”。那么閱讀的過程就真的會出現各種“視而不見”,傾聽的時候漏掉太多信息。所以如果你再次讀同樣內容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第一次讀錯過了好多自己根本不曾發現的觀點,書讀第二遍跟第一遍比就有不同的收獲,如果繼續讀第三遍還是會發現自己有漏掉的內容,每讀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獲。加上思考能力的不斷提升,當你再次反復閱讀的時候還是會有新的感受和收獲。
當時第一反應就是,啊!兩位牛人的觀點相悖誒,一個講要快一點,而另一位說要只字不差的閱讀!好吧,我承認,剛發現的時候絕對是有竊喜的,有點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
但緊接著就在想,我到底應該怎樣去理解兩位老師的觀點呢,或許他們的觀點并不沖突。
深入想想其實,他們確實沒有沖突,只是側重點不同。貓叔是講了速度。而笑來老師側重的是要精讀,不放過一個字眼,只字不差不代表速度就慢。沒有這種能力的人剛開始去實踐一字不差的讀肯定是會慢一些,但是當習慣了閱讀能力提升了,速度自然也不會太慢。所以,看到問題不要貿然下結論,有時候,他們都是你可以揉和并加以學習的能力。
所以綜合他們二位老師的觀點,讀文章多讀兩遍,第一遍可以快一些,確定是你需要的感興趣的文章就讀第二遍,這次就要只字不差的讀,甚至是記筆記做標記,寫感想的讀。
貓叔剩下的兩條建議,我也相當贊同!
二是邊閱讀邊劃線(為了讓自己的身體也參與進去,提升參與感隆重感可以讓自己重視面前這件事,自然也可以提高閱讀效率,增大寫作產出的可能性。)
三是看完書合上書本回顧書中令你觸動的觀點并與他人分享(教學長相就是這個道理,教是為了更好的學。給別人闡述你的觀點,每一次的闡述明白都會讓你有新的收獲,不用三次想忘記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