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且歷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是在一瞬間突然變老的。”
我倒是沒有感覺突然變老,卻是真的慢慢變老——不論自己如何否認,如何詭辯,我總是發現時間流走的痕跡。在某個斑駁的墻上,抑或在某個長大的影子里,甚至在某一首熟悉的歌里。
某天電臺的節目主題是“因為一首歌一躍而紅的女歌手”。男主持用干凈而低沉的聲音娓娓道來,一段介紹一段音樂,耳邊緩緩流淌出來的是梁靜茹、孫燕姿、王心凌、張韶涵、SHE、容祖兒……
“愛真的需要勇氣,來面對流言蜚語。”
“我愛上讓我奮不顧身的一個人,我以為這就是我所追求的世界。”
“第一次愛的人他的壞他的好,卻像胸口刺青是永遠的記號,跟著我的呼吸直到停止心跳。”
“有的人說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
“我要對愛堅持半糖主義,永遠讓你覺得意猶未盡。”
“我盼有一天能和你相見,驕傲的對著天空說,是借著你的風。”
……
這些歌詞,我都沒法用念的,只能用唱的。千禧年后這幾位歌手正當紅的時候,我正上高中上大學,那是對一切新鮮事物最敏感最有學習能力的階段,一首歌聽個兩三遍,基本就學會了。
簡直不要太有共鳴的我一直在想,這期電臺節目的編輯和主持,肯定是和我同一個年代的。然而“年代”這一個詞卻把我嚇了一跳,像是被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東西敲中了。因為我一直覺得,“年代”這個詞,是那些老人們在無可奈何時,用來回憶或者用來依賴賣老的陳詞濫調。而現在,我卻不由自主的自己用了起來,并悲哀的發現,除了這個詞,我想不出來更好的。
小時候,我以為歷史書里的人物都是過去的,直到老師說到伊拉克的阿拉法特居然是個活著的人,我當時的神情,大約和聽說木乃伊復活一樣的震驚。而我現在開始用“年代”一詞,一樣的震驚,一樣的開始感嘆時光老去。
彼時我們在五環路上走走停停,暮色漸漸降下,和著微涼的空氣,把這個城市的喧囂和浮躁包裹起來。歌聲伴著星星點點的燈光,騷動著記憶深處,許多事、許多人、許多時光,就像是住在了那些歌里,平時被封印了起來,而那一刻,卻被打開了,在我腦海里溫柔繾綣的say hi。
初中的時候盛行隨聲聽和卡帶。試問誰沒有以“學英語”為借口,問父母要錢買隨身聽呢?除了聽“Hello, I am Hanmeimei, Nice to meet you.”之外,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聽流行歌曲。教室里,操場上,到處可見把Walkman掛在身上,耳朵里塞著耳機的人。那個時候沒有網絡、沒有智能手機、沒有pad,最大的娛樂,就是幾個人湊在一起聽音樂。如果兩個人能夠共用一副耳機聽同一首歌,那簡直就是友情的最高境界,或者是愛情的萌發階段。
在土里土氣的我眼里,有個女老師簡直就是集優雅和美貌于一身的女神,她微微勾起嘴角,微笑便像蓮花一樣綻放開來。一堂音樂課上,她教我們唱了一首歌,“我想我是海”。她的聲音沒有慣有的女生的高亢,稍稍低沉,卻反而更好的詮釋了這首歌。“我想我是海寧靜的深海,心情隨風輕擺……”,我們一群小屁孩跟著唱時,大概只是比年三字經多了一些音樂的韻律而已。那時的我們并不能明白,歌詞描述的是怎樣一種無奈和釋懷。
但是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得到了最初的流行音樂啟蒙。每個同學手里,都有一本歌詞本,上面抄寫著最流行、最喜歡的歌,貼上裝飾,畫上圖案,愛惜如珍寶。每一天晚自習開始前,文藝委員清一清嗓子,“‘我的心像軟的沙灘’,預備唱!”然后稚嫩的歌聲開始在教室里回蕩……
流行音樂的大門就那樣在年少的我面前被打開,隨之而來的,是羽泉的《冷酷到底》,動力火車的《當》,任賢齊的《傷心太平洋》,……以及伴隨整個青春期的,華語流行音樂的鼎盛時代。
高中的學校門口有許多的店鋪,販賣文具、書籍、磁帶、零食和許許多多學生喜歡的東西。為了招徠生意,他們總是把流行音樂放到很大聲。當時SHE那首“Super Star”就是以這種震天響的方式,進入我的腦海并不斷循環的。至今我聽到這首歌,都能想起來校門口那個巨大的黑色的音箱,不厭其煩的宣泄著所有的壓力和張狂。
滿大街都是F4的海報和《流星雨》的歌聲。校園廣播是林俊杰《星空下的吻》。書店里播著周傳雄憂傷的《黃昏》(那時他還叫小剛)。教室里有人偷偷把老師錄音機里的英語磁帶換下,周杰倫唱起聽不懂歌詞的《以父之名》。宿舍里播著水木年華的《一生有你》。運動場上李健緩緩哼唱《中學時代》。一個人的時候,翻來覆去聽樸樹的《生如夏花》。至今仍不能忘記第一次聽到許巍的《禮物》的感動。蔡依林唱著《布拉格廣場》,和周杰倫滿是交集。劉若英的《后來》依然是傷感主打,溫溫的暖暖的像是一杯奶茶。
所有的這些音樂,和那段時光糾纏在一起,進入到了血液里。所以,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總是會想起來當時聽著同樣歌聲的她、她、她,一起挽著手走在三月草長鶯飛的校園,一起捧著炒年糕走過寬闊的操場,一起抱著滿滿一摞書走向教室,一起吐槽不自由的高中歲月,向往美好的大學時光。
那個時候,一切都來得及,一切都充滿希望。
有時候,音樂是一種有魔力的存在,它會把當時的一些人一些事,鎖起來,然后在某一刻,又不經意的綻放。
聽孫燕姿的《遇見》,回想起的是向往愛情的青澀。聽王心凌的《愛你》,想起來的不是她MV的粉嫩的裝扮,而是初戀時的美好時光。王力宏的《大城小愛》,記錄了大學時一群人制作材料、拍攝視頻的那段日子。南拳媽媽的《水晶蜻蜓》則是憂傷時候的鎮定劑。感情遇到無法釋懷的心結就聽蔡依林的《倒帶》,任憑淚水洗刷自己。
高興的時候,耳邊響起梁靜茹的《暖暖》,重新相信世界還有殘留的溫存。復古的時候,周華健的《風雨無阻》中八音盒的前奏,幻想一生只愛一個人的古老愛情傳說。而當《越長大,越孤單》的音樂響起,腦海里看到的是KTV里好友傷感和平靜的模樣。
我們要靠周杰倫的“你發如雪,紛飛了眼淚,我等待蒼老了誰”去療養那些明媚的憂傷,需要蘇打綠“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會給你懷抱”來補全對愛人的期待,也會用陳綺貞“喜歡一個人孤獨的時刻,但不能喜歡太多”來治愈自己,有時候還要用許巍“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時間的繁華”來完成對遠方的向往。
一個人、一本書、一個MP3,就能安靜的度過一天,心里有時候躁動不安,有時候又不起波瀾。大學面臨的未來就像是隔著玻璃,仿佛抬頭可見,卻又觸手不及。唯有一直伴隨的音樂時光,縹緲又真實。
有人戲稱,小學生是一隊一隊的,中學生是一堆一堆的,大學生是一對一對的。但是沒有人告訴我們,研究生和工作后,不論世界如何熱鬧,角色如何轉動,我們終究要開始面對自己。
讀研后我總聽王菲,特別是那些冷門的歌曲,《開到荼靡》、《單行道》、《出路》,不曾大紅大紫的歌,但是卻總是不經意的撩動心底的小情緒。也順便開始聽了The Cranberries.同樣空靈的聲音,釋放的是不一樣的靈魂。還有許多不熱門的歌手和歌曲、國內的國外的,找到一首不為人知的好歌時,就像是發現一座寶藏。大概是那個時候,自我意識逐漸開始覺醒,無意中,我開始尋找的是內心的安定。
工作后,基本時間都貢獻出去了,聽歌也很少,印象最深刻的,是田馥甄從SHE單飛后的《My Love》專輯,少了SHE時代的稚嫩,多了一份文藝和自省的氣息。上夜班總是單曲循環《魔鬼中的天使》和《My Love》,手邊不停的工作,心里卻前所未有的寧靜。
曲婉婷的《我的歌聲里》紅透半邊天的時候,我卻并沒有半點感覺。后來電視里大興歌唱類節目,濃濃的懷舊和復古情懷,卻少有新歌能夠打動內心。在KTV里依然不自覺的選擇“老歌”,那一瞬間我才驚訝的發現,不知什么時候,我已經把自己悄悄封閉了起來。而這種封閉,在結婚生娃后達到了極致。一度,我腦海里能夠想起來的,也只有《兩只老虎》和《數鴨歌》,是悲傷,還是無奈?
想起來研一的時候和朋友去唱歌,來了一個大一的男生,他肆無忌憚的嘲笑我們,你們太out了,怎么都唱些老歌!天知道,我們從來不認為那些歌是老歌啊,難道不是昨天還在唱的嗎?怎么突然就變成老歌了?
可是掐指一算,劉若英的《后來》居然已經16年,周杰倫的《東風破》也已經13年,前文提到的那些歌,哪一首沒有悠久的歷史了呢?
我們不愿意承認一首歌變成了老歌,就像是不愿意承認老去的自己。
如今聽李榮浩和陳粒甚至TF boys的時候總會不自覺的想,現在的流行歌曲,又是怎樣在正值年少的人心底,刻畫下一道又一道或傷感或深刻的印記的呢?等這些歌老去的時候,他們的心里,又會有怎樣的漣漪?
“燈熄滅了,月亮是寂寞的眼,靜靜看著,誰孤枕難眠。遠處傳來那首熟悉的歌,那些心聲為何那樣微弱……有沒有那么一首歌,會讓你輕輕跟著和?隨著我們生命起伏一起唱的主題歌。”
李焯雄、李宗盛填詞,周傳雄作曲,周華健演唱的這首歌,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也許,正是這樣強強聯手的陣容,才能把我們心底,對于音樂的記憶,和音樂對我們的影響,刻畫的淋漓盡致。
原來,老去的不光只有那些歌,還有我們自己。唯有回憶和時光,立于不敗之地。
在隨身聽無處可尋,MP3銷聲匿跡的年代,一部智能手機已經代替了所有有形的書籍、音樂和相機的載體。流行音樂沒有了火爆的唱片市場的滋養,逐漸沒有了以前的雨后春筍的感覺。世界變化如此之快,總是讓我們措手不及。
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進的我們,也難免會有迷失之感。在鋼筋混泥土搭建的世界里,我們逐漸有意無意地把那一顆柔軟的心包裹的越來越緊,避免了傷害,卻也避免了感動。
好在,那些被刻進歲月輪廓的歌,一路陪伴我們走來。直到許多年后,哼起那些歌,都會想起那些物質清貧卻有笑容,不自由卻有希望的舊時光。時光里住著那些我們珍惜過的友情、愛過的人和曾經的自己。
那些歌、那些人、那些時光,有時候感覺被我們弄丟了。但同樣的旋律響起時,曾經的悸動和情懷又重新鮮活起來。原來,他們早就變成了我們的一部分,一直和我們并肩向前,在遼闊的歲月里不曾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