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的孟子:母親憑什么讓兒子成為亞圣?

厭學的孟子:母親憑什么讓兒子成為亞圣?

——孟母:中國母親教育的實踐者

(注《?厭學的孟軻,母親憑什么讓兒子成為亞圣?》為 田園泥土香教育 于2015-03-08 10:55 日首發于 中國教育人博客 且)今天 重新 修改)

一看到這個題目,有人問了,難道說亞圣孟子小時候也厭學嗎?

是的,亞圣孟子小時候也厭學、也逃學。

關于亞圣孟子小時候也厭學、也逃學的問題,我們可以從眾所周知《三字經》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看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是我杜撰的來臭白孟子的。

《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

看到“孟子小時候也厭學、也逃學”,有人還問,那個時候,沒有應試教育,孩子怎么會厭學? 是的,2500多年,孩子就有厭學的現象!!

下面,我們先看孩子厭學在戰國的時候的情況——

第一節 孩子厭學在戰國的時候就有嗎?

孩子厭學教育現象,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嗎?

不是,孩子厭學教育現象,并不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其實孩子在學習中厭學這種現象在戰國的時候就有了。

下面我們先看《學記》中關于學生“厭學”與教育“失敗”的原因——

“今之教者,呻其占半,多其訊言,及于數(cu)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學記》)

上面的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這樣的——

“如今教書的人,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只知道念誦書本,一味進行知識灌輸,急于追求快速進步,不顧學生能否適應。結果使學生學習沒有誠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對學生的教育違背了規律,達不到教育的要求。像這樣,學生便對學習感到痛苦,并厭惡老師,對學習的困難感到畏懼,不懂得學習的好處。他們雖然勉強完成了學業擔學到的東西很快就忘了。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這里吧!”

《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寫作于戰國晚期。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學記》在兩千多年前針對當時的教育弊端,提出:“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可見《學記》是反對將教學只作為知識傳授的過程的。這反映出先秦儒家教育也排斥死記硬背、照本宣科,而主張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之所長等發展性教育目標。

《學記》中的這段話要求我們的教育者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忽視學生的基本情況,如果主觀地、一味地“呻其占畢,多其訊言”,致使學生“隱其學”、“苦其難”,這樣的教育就泯滅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疾其師”而荒廢學業。

教育者這樣的教育,學生“就厭學,就逃學,就棄學”。

于是,孟子,這個戰國中期的未來“亞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厭學、逃學”教育問題,孟子成為一個問題學生。

那么,厭學的孟子,憑什么成為亞圣?

孟子憑他的母親!

孟子的母親憑什么讓厭學的兒子成為亞圣?

下面我們看孟母,憑什么讓厭學的孟子成為亞圣?

第二節 厭學的孟子,母親憑什么讓兒子成為亞圣?

“昔孟母擇鄰處”這六字里有典故,那就是“孟母三遷”。在講“孟母三遷”前,先看孟子的基本情況哦!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一字子車,子居,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著有《孟子》一書。有《孟子》七篇傳世,為儒家經典之一。孟子師承子思,繼承、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性善論是孟子學說理論的出發點,其主要主張有“仁政”、“王道”理論。

孟母深知:“不尋明師學以難成”。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孟子自幼好學,孟母親自尋覓,曾求學于鄒魯之間,受業于子思之門人。為十五歲愛子訪求啟蒙。當時,孔子之孫子思,于曲阜設館教授六藝,遠近聞名。受母親鼓勵孟子來到曲阜,從此開始學習儒家學說。五年苦學,學業突飛猛進,終于繼承孔子衣缽,成為儒家“亞圣”。他效法孔子,打破奴隸主貴族對教育的壟斷,34歲開始講學,“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培養了一批有才干的學生。

一、憑“嚴格”的教育:“三遷教子”

古人有個說法叫“千金買宅,萬金買鄰”,是說一千兩金子買個房子,一萬兩金子也未必能買到好鄰居,“孟母三遷”就是為了尋找這樣的鄰居。

孟母三遷的故事,不僅是環境的教育,而且還是“嚴格”的教育,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長進成才,孟母不惜幾遷其居,足見其要求孟子之嚴。

“昔孟母,擇鄰處”這是《三字經》里提到的孟母。這個故事在說明什么道理嗎?告訴我們,那就是,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還有就是熏陶和熏染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孟子,是中國儒教的亞圣。

如果說孔子是儒學的開門人,那孟子就是修建門前庭徑的人。

沒有庭徑,人們仍將不得其門而入。

孟子,成為亞圣,離不開《三字經》里提到的孟母。這位平凡的女性,洞察了中國哲學的天機,改造了也許是個吹鼓手孟子的命運。

孟子和她媽媽相依為命,過著十分貧寒的日子。因為家里沒有錢,買不起城里的房子,他們就只好住在城外墓地邊破房子里。

第一次是“近于墓”。

搬到墳地附近,孟子跟人學起了跪拜、哭嚎,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她們住在鄒國北郊馬鞍山旁(今山東曲阜市小雪鎮鳧村),附近有一片墳地,埋葬者、祭掃者絡繹不絕。

墓地是埋葬死人的地方,經常會有人家在那里辦喪事。幼小的孟子看到人家出殯辦喪覺得很新奇,就將哭喪當作好玩的游戲了,時不時地按照別人的樣子哭喊跪拜摔東西。

孟母一看,這是學做跳大神的節奏。

孟媽媽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小孩子家家成天盡學這個,以后怎么長進呢?

為了改掉小孟子的壞毛病,趕緊搬家。

第二次搬家“近舍市,近于屠”。

孟媽媽將家搬到集市上,可他們新家的隔壁是個肉鋪,天天要殺豬剁肉賣肉算賬。小孟子立馬又學著肉鋪伙計的樣子天天在那里剁肉,還和人家討價還價,很快小孟子變成了一個賣肉的小伙計了,也就是說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

孟母當然更著急了,咬咬牙,再搬家。

第三次搬家———“遷于學宮之旁”。

即學校附近,孟子的“朋友圈”都是些讀書人。

這一次他們將家搬到一所學校的附近,學校的弦歌之聲,讀書之聲很快將小孟子的注意力吸引過去。孟子受 到了學校文化氣息的熏染,開始學會了師生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禮儀規矩,又憑著敏銳的聽力偷學得詩詞歌賦畫天文為地理數等許多知識。

他和伙伴們一起,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她由衷地發出感嘆,并把孟子送入學宮讀書,留下了“三遷擇鄰”的美談。

不過,遷居到學宮附近之初,孟子“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孟母欣喜地以為這里是兒子該住的好地方。但事實上,以學宮為鄰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對小孟軻來說,模仿俎豆揖讓進退之事,仍然不過是“嬉”(游戲)而已,

但兒童生性貪玩,孟子有時不去讀書,卻和小朋友一起逃學去玩。起初孟母沒在意,后來見兒子學習成績天天下降,回家時常常滿頭大汗,仔細了解,原來是逃學去玩,孟母很難過的記在心里。

這跟孔子幼時以“陳俎豆,設禮容”(擺出祭祀器具,學做祭禮的動作)為“嬉戲”是差不多的。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十五歲時孔子才有明確的學習志向。孟子什么時候“志于學”,他似乎沒有說過,反正在他上學之初,還是玩心很重,心思不在學習上。

孟母深知:“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為子選擇良好環境,三遷居所,不畏奔忙。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人才,只有良好的人文環境才好。

其實,古人頗精于“環境影響人”的道理,西晉思想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一說,就是比喻近好人,則變好,近壞人,則變壞。古代還有“千金置宅,萬金買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南橘北枳”的說法,都是講環境對人有極大的影響。

細想其實很簡單,存在決定意識,人是環境的動物,人都有從眾心理,很少有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環境對人有不知不覺的耳濡目染之功,遂使其日久成型。

說明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系。孟子后來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關系。

家庭教育對子女成長起重要作用。孟母三遷,說的足孟子母親為了教育孟子和為了孟子的成長而三次選擇居住環境的故事。這則故事又叫“孟母擇鄰”、“慈母擇鄰”。

孔子認為:“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這和“孟母三遷”故事一樣,都強調了選擇居住環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遷”故事為歷代所稱述。

如,東漢趙岐《孟子題辭》:“孟子生有淑質,風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宋代蘇拭作《崔文學甲攜文見過》:“自言總角歲,慈母為擇鄰”。

元代關漢卿《蝴蝶夢》:“想當年孟母教子,居心擇鄰;陶母教子,剪發待賓。”等等。

“孟母三遷”成為后世母親重視子女教育的典型,影響至今。

下面我們看孟母“斷織誡子”的故事。

有一天,孟子回到家,孟母突然拿起刀來,把正在織的布割斷。

這就是厭學的孟子成為亞圣憑“子不學,斷機杼”這樣“誘導”的教育。

二、憑“誘導”的教育:“子不學,斷機杼”

孟子是母親對于孟子的厭學,來個“斷機杼”,其實的一種教育的方法——誘導、啟發與刺激的教育法。

這種教育方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清代名將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子弟,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后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后來沒有人敢去應聘教他,最后有一個老師是隱士--有說是顧亭林的兄弟,顧亭林雖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從事反清的地下活動,但為了同胞的福祉,還是叫別人出來做些事--自愿任教。年羹堯的父親說明自己兒子的頑劣,老先生說沒關系,唯一的條件是一個較大的花園,不要設門,而且圍墻要加高。就這樣開始教了,年羹堯最初想將這位老師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著,卻什么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運用他高強的輕功,一躍出了圍墻,在外逍遙半天,又飄然跳了回來,年羹堯對這位老師一點辦法都沒有。老先生有時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養氣的,年羹堯聽了要求學吹,于是利用吹笛來使他養氣,這才開始慢慢教他。后來老先生因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離開,臨走時說,很可惜,這孩子的品質還沒有完全變過來。雖然如此,年羹堯已經夠得上是文武雙全了,所以后來成了平藏的名將。

而他以后對自己孩子的老師,非常尊敬,同時選擇老師也很嚴格,有一副對聯:“不敬師尊,天誅地滅;誤人子弟,男盜女娼。”就是他寫了貼在家里的。

這個故事,可說明孔子所說教學的原則,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發憤,非要有堅強的求知心,才能啟發出他本有的智慧來。

誘導刺激的教育法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如有一件事,對學生說,你不行,而他聽了這句話,就非行不可,這是刺激他,把他激憤起來。“啟”就是發,在啟發之前,先使他發憤,然后再進一步啟發他。

孟母親的“斷機杼”,就是一種誘導、啟發教育的方法。

斷機教子的故事講的是孟母巧妙設喻,把織布比作學業的長進,對孟子循循善誘,積極引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使孟子幡然醒悟,從而痛下決心努力學習。

孟母“斷織教子”,講的是孟子母親現身說法,用刀割斷所織的布,來教育孟子讀書要勤奮,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今鄒城市孟廟內的“孟母斷機碑處”向人們展示出當年孟母教子的明證。

孟母為什么“斷織教子”?

“孟母斷織”的故事,其實,應該發生在孟母遷至近學宮的新居之后。在此之前,孟子還是個學齡前兒童,定居于學宮附近住所后沒多久,孟子大概就該上學了。貴族子弟的學宮,寒士家的孟子未必進得了,可能上的是私辦的學校。

上個故事不是說到小孟子愛學習了嗎?但是,貪玩兒是小孩子的天性,孟子也一樣。他時不時地會厭學,逃課。一次,沒下學呢他就逃跑回家了,正好他媽媽在織布。孟子和他媽媽的全部生活來源就靠媽媽織布賣掉換回錢來維持,所以孟媽媽很是辛苦的了。媽媽看到小孟子又逃課了,很生氣,但她沒打沒罵孟子,而是將織布的割斷——

孟母“斷織教子”,教育厭學兒子事跡,早在西漢初年,劉向《列女傳》就有記載——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

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

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

何以異于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于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

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劉向《烈女傳·母儀·鄒孟軻母》節選)

上面的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這樣的——

孟子小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問兒子道:“學習到什么程度了?”

“沒有,還是原來那個樣子。”

孟母看見兒子是舊病復發,又逃學了,非常生氣,心想:不狠狠的教訓他一頓,看來是實在不行了。只見孟母當即隨手拿起身邊的一把剪刀,一下子就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

孟軻一看,有些害怕,他知道母親是真的生氣了,連忙問到:“母親,好好的布,您怎么給剪斷了呢?”

孟子害怕了并問母親為什么這么做。

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割斷這布一樣。君子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勤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就安寧,行動的時候就能遠離禍害。

孩子,你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這就免不了會做下賤的勞役,而且沒有辦法遠離禍患了。

這和織布養家沒什么不同,半路上廢止不做了,怎么能供丈夫和子女穿衣,而且保持不缺糧食呢?!女人廢止了養家的生計,男人荒廢了德行的修養,不做盜賊,就只能做奴仆了。”

于是,孟子怕了,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了;從早到晚勤學不止,奉子思為師,終于成為天下有名的大儒。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

孟子就問媽媽為何這樣,媽媽告訴他“讀書、學習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就像織布一樣,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先一小段一小段的,最后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它才有用處。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專心致志,持之以恒而是半途而廢,淺嘗輒止,怎么能夠成才呢?”

他明白了做事必須要有恒心,一旦認準目標,就應不為外界所干擾。孟子受到了母親的教訓,從此以后,此孜孜不倦,日夜勤學不息,專心致志,一心向學,成為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名垂后世的“亞圣”。

不過,這則記述中稱孟子“師事子思”,明顯有誤,孟軻呱呱降生時(公元前372年),子思早在三十年前(公元前402年)就已“作古”,怎么可能“師事”?孟子所能“師事”的,頂多是子思的某個門徒。

“子不學斷機杼”是由“孟母斷織”而來的。

“斷織督學”故事還有版本,那就是出自《韓詩外傳》,說孟軻有一次背誦,背到一半停了一會兒,正在織布的孟母問他為什么中斷背誦,他說忘了(可見不專心),孟母隨即拿起刀將布割斷,“以此誡之”。

《列女傳》所記雖有可疑處,但它指稱孟母“斷織”的緣由——孟軻對學業表現出懈怠的態度,比起《韓詩外傳》所說的只是因為孟軻背誦不夠熟,顯然更合情理一些。

后來“斷機”或“斷織”就成為母親督子勤學的典故。

運用舉例——元·柯丹邱《荊釵記·議親》:“翦發常思侃母,斷機每念軻親。”

清·程麟《此中人語·李圭如》:“至晚間其母于燈下課讀,不必畫地斷機,自能殷勤發憤也。”

唐·駱賓王《上兗州張司馬啟》:“加以承斷織之慈訓,得銳志于書林;奉過庭之嚴規,遂容情于義圃。”

《三字經》里有“子不學,斷機杼”之語,說的也是這個典故。

需要指出的是,在解釋“機杼”的“杼”時,幾乎所有辭書都將其解釋為了“織布的梭子”,竊以為這解釋并不完全。實際上“杼”和“梭”是織布機上的兩個不同物件。“梭”的作用是織布時往返牽引緯線,就是橫線;而“杼”是吊于人前的,可以前后移動,經線從杼齒間通過,杼的作用是把梭牽引的緯線推到織口,碰緊。當然,在古文中有時也用“杼”代指“梭”。

不過關于“梭”的解釋,這里順便提一下,我曾經看到某教授有這樣的說詞:“孟母看見兒子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就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把織布梭子弄斷,是不可能把織成的布毀了的,這是起碼的常識,何況孟母根本就沒有弄斷梭子。事實上,孟母“斷織”的故事,本已指明是用刀割斷織成的布,兩千余年來從無歧義,這個眾所周知的。

從“孟母三遷”到“孟母斷織”,兩則故事使我們看到,幼年孟子是個活潑、好動、善模仿、有靈性的孩子,好嬉玩、厭學甚至可能逃學的孟子,使孟母沒少擔憂也沒少費心血,實際上孟母還充當著父親的角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她是個嚴母。但孟母的“嚴”,并不是那種過分苛刻的“嚴”,從“三遷”、“斷織”故事中可以看出,孟母沒有把小孟軻關在屋里以禁止他嬉玩,沒有對他實施過“棍棒教育”,即使發現小孟軻厭學甚至逃學,她也沒有簡單使用斥罵、責罰的手段,而是采用了一種特殊的教誡方式:斷織——毅然割斷織機上的布——這就意味著她多日乃至熬夜的辛勞都白費了。因此,這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自我責罰。而正是孟母的這種“斷織”之舉,給予小孟軻強烈的心靈震撼,使他猛然省悟,從此專心向學。孟子有幸,有這樣一位教導有方的母親,既嚴又慈的母親。

孟母斷織的故事,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不但成了母親教育子女的典范,而且不定期成了妻子規勸丈夫的例子。東漢有個名叫樂羊子的人,出遠門求學,可是由于思家心切,才讀了一年書便急不可耐地回家了,學業一無所成。其妻恨夫不爭氣,于是效法孟母,她用剪刀剪斷一塊尚未織完的綢子。然后,對丈夫說:“蠶兒吃了桑葉,吐出了一根根的細絲,千萬根絲慢慢地湊起來,才能織成一塊綢子。讀書求學也是如此,一個人要想有學問,要想有作為,就得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積累知識,不想下苦功,又不愿花時間,是學不以本領的。你中途荒廢學業,不是和這塊廢了的綢子一樣嗎?”東羊子慚愧萬分,立刻又外出求學,最后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孟母深知:“業荒于戲而精于勤”,教育子女樹立恒心。孟子天生靈性,亦有孩童貪玩之秉性。一次逃學玩耍歸家,母親將織成錦絹攔腰剪斷,并教誨曰“廢學如斷絹!”

“斷織督學”一幕,深刻銘記于幼小心靈之中。從此,孟子孜孜汲汲,日夜勤學不息,終于成為一代宗師,學有所成。

三、憑“誠信”的教育:“買肉啖子”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韓詩外傳》

上面的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這樣的——

有一天孟子問母親:“隔壁在做什么?”

孟母回答:“隔壁在殺豬。”

孟子說:“他們殺豬干什么?”

孟母順口說:“給你吃啊!”

這本來是句玩笑話,但是孟母后來一想:“我不能欺騙小孩。”

于是馬上買豬肉回家給孟子吃。

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來不是為孩子殺的豬,我為什么欺騙他呢?這不是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孟母殺豚不欺子,“買肉啖子”,為的的“言必信,行必果”這樣的誠信教育。

于是就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

孟子的母親“買肉啖子”,“以有知而教信”,這對孟子的成長和其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以此教育孟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四、憑“禮義”的教育:“凡事禮為先”

“凡事要以禮為先“禮”,這是孟子的母親對于孩子的教育,表現在哪里?

表現在“將要上堂,聲音必揚”——

“將上堂,聲必揚”是《弟子規》中說的,“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關于“將上堂,聲必揚”,歷史上有一個發生在孟子身上的著名故事。

孟母對兒子的教育無微不至,即使在成親之后,夫婦相處之道,還得煩勞老母為他操心《后漢書·列女傳》載——

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母曰:“何以知之”?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禮》不云乎:'將入門,言必聞;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室,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非婦之無禮也。”孟子自責,不敢去婦。【《韓詩外傳》】

上面的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這樣的—— 孟子娶妻以后,對自己的妻子不喜歡,認為她太過倨傲,有一天向母親說他要休妻,孟母問他理由,他說:“有一天我進了房間,看到我妻子直接坐在地板上。”古代對坐姿的規定很嚴格。孟子之妻因為坐姿不雅,就可能被休掉。

孟母問他:“你進門之前,有沒有先打招呼?”因為古代有個習慣,“將上堂,聲必揚”,意即進別人房間之前要提高聲音,清清喉嚨,走路的聲音要大一點,讓別人知道有人來了。進別人房間時眼睛要看地板,不可以隨便看人,說不定人家衣冠不整。孟子并沒有預先提醒妻子自己要進房間,孟母認為這是孟子有錯在先,休妻是毫無道理的。

孟子深感自己孟浪,于是心中芥蒂盡除,與妻子和樂相處如初。

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萬事禮為先”的做人道理,其識見令人敬仰。

孟母真是個明白人。

五、憑“忠義”的教育:勸子“建功立業”

我們知道,孟子的父親孟激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為了光耀門楣,他拋妻別子,遠赴宋國游學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頭地的孟母聽到的是晴天霹靂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沒有氣餒,她從悲傷中昂起頭來,下定決心依靠自己的雙手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業。

我們還知道,孟子從44歲開始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傳播其“仁政”的治國宏論,但終不為統治者采納。62歲時孟子返鄒,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繼承和發展孔子的儒家學說,被后人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是喜歡政治的,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除了孟子周游列國那一段時日以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為了奉養老母,擔任齊國一個消閑的教授職務,而不忍遠離故國謀求更大的發展。

為什么?

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所以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為了奉養老母!

在齊國,孟子多次向當政者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鐘來酬謝孟子,但卻不肯積極地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對此,孟子如是說:“君子稱身就位,不為茍得而受賞。”孟子不貪榮祿,他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孟子理想的去處是宋國,認為宋國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

于是,有了孟母關于贊成孟子去齊,讓孩子建功立業的對話——

《列女傳》:“孟子居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孟子曰:'不敢。’異日閑居,擁楹而嘆。孟母見之曰:'向見于有憂色,曰:不也。今擁楹而嘆,何也?’孟子對曰:'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茍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土,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今道不用于齊,愿行而母老,是以憂也。’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蝦,冪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閫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饋無攸遂。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君子謂孟母知婦道。詩云:'載色載笑,匪怒伊教。’此之謂也。” 《韓詩外傳》未記此事。

這個典故說的是孟子在齊國為客卿時期,看到齊宣王不想實行孟子宣揚的仁政之道,按著“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茍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土,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的做人原則,產生了要離開齊國的念頭,又因為母親年老,不宜長途遷徙而產生憂慮。孟母看到孟子心中有事而悶悶不樂,經再三追問,孟子才告訴孟母悶悶不樂的原委。孟母聽了,用婦女“三從”之禮表明了“母從子”的意向后,又對孟子說:現在你已長大成人,我已老了,你按照做人的原則辦事,是你行“義”,我支持你行“義”是我在行“禮”,這都是合乎“禮”“義”的,都是應該做的事,你憂慮什么呢!

孟母有理有據的回答,有力的支持了孟子離開齊國的決心。不過,后來只是因為孟母患病才未能立即成行,孟母病故后送回鄒,安葬在馬鞍山東麓,既孟母林。孟子守孝三年后,回到齊國,做了些最后的交代就要離開齊國,齊宣王親自接見孟子再三挽留,并承諾要給孟子一套大房子,拿出萬鐘糧食供養孟子弟子,孟子都沒有接受,毅然離開齊國回到鄒國。

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亞圣”,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益于“勸子遠行離開齊國”,成全孩子建功立業犧牲精神!!

六、憑“身教”的教育:謹言慎行,以身示教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

有這樣一位母親,因發現放射性元素鐳和釙先后兩次榮獲諾貝爾獎,并且一生對名利淡然處之,對祖國無私奉獻,她會有什么樣的孩子?伊雷娜·居里,著名化學家,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這位母親的大女兒;艾芙·居里,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家,《居里夫人傳》作者——這位母親的小女兒。

有這樣一位父親,在外面是一位做事拘謹、脾氣暴躁的政府職員,在家里是一個動不動就責打妻兒的狹隘的暴君,他會有怎樣的孩子?阿道夫·希特勒,罪惡滔天的“二戰”元兇——這位父親的兒子。

父母又是孩子的鏡子,有什么樣的孩子就知道會有什么樣的父母。

有這樣一個孩子,她是美國第24任勞工部部長,美國內閣第一位亞裔女性,同時也是第一位華裔內閣成員,她會有什么樣的父母?朱木蘭,移民到美國后,雖然語言不通,生活極不習慣,但她毫不畏縮,積極地面對各種挑戰;她在50多歲時以飽滿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從頭開始學習日文的故事一直被傳為佳話——這個孩子的母親。

可見,父母與孩子,互為鏡子、如出一轍。教育家卡爾·威特說“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真是恰如其分;“龍生龍,鳳生鳳”,中國這句俗話也實在是一語中的。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講過: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對自己每一行為舉止的注重,就是對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日常具體生活中,父母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事事都給孩子起榜樣作用。

美國教育家克萊爾曾說過:如果你自己都不準備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而“成就”在此的第一要義在于成為孩子接受的、愛慕的、模仿的父母,第二才是在事業和生活其它方面的成就。

所以,教育孩子,言傳固然很重要,但光有言傳是遠遠不夠的,父母還要以身作則,進行身教。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進而教育好孩子。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于孩子來講,這一點尤其重要。

孟子母親還有一個是“買肉啖子”,這個與曾子殺豬的故事異曲同工。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么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后來后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于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他。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體現了:母愛是母親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例如把兒子由嬰兒期、兒童、青少年,直至成年,供書教學,關懷照顧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來規范孩子的言行。可是這種空洞的說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會看在眼里對父母產生崇敬,并以父母為榜樣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謹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不良的言行,首先要杜絕在自己身上發生。

孟母教子傳說,生動地體現了母愛與教化的統一,在民間口頭流傳經久不衰,啟迪著一代代人的心靈。

孟母這位偉大的母親,在人們心中,已經成為啟蒙和立身教育的楷模。

孟母的身教重于言傳,諸多傳說說明了教育過程中榜樣的作用是很大的。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三個小故事。孟母教子也是山東省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厭學的孟軻,母親憑什么讓兒子成為亞圣?(上)

第三節: 孟子由厭學到成為“亞圣”教育啟示??

孟子由厭學到成為“亞圣”教育啟示??

??孟母作為一位女性,其偉大之處是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程度的教育,是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兒子的前程。

?孟子由厭學、逃學的問題孩子能成為“亞圣”,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益于他的母親——“母三遷,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三遷”的故事至今還在影響著成千上萬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重金擇校”,認為只要把孩子送進省重點、市重點,就可以與孟子一樣成為圣人了。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對于孩子的教育,父母所愿意做任何犧牲。

其實,這是孟母開創中國式“陪讀”的先河的“功勞”。

??一、孟母:開創中國式“陪讀”的先河

由“三遷教子”、“斷織教子”、“買肉啖子”、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中,可以想見孟母的確是一位善于教育子女的母親、孟子經由母親的啟蒙和教誨下,學識越來越豐富。

孟母為后世的母親留下的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特別是她開創的“擇校”與“陪讀”的先河,擇校與陪讀方法至今仍然被廣泛推崇。

?說起中國式“陪讀”這教育,那可是中國特色,不惜以夫妻分居、放棄工作、丟下生意等為代價,到學校附近租房陪讀,這種做法就顯得過猶不及了,更與“孟母三遷”的本意相悖。正如現在的一句流行話“家有讀書郎,全家跟著忙。”

?現在頻頻曝出子女讀書,父母陪讀的現象,這無疑又是中國父母“愛”孩子的具體表現。??

?陪讀,這個《辭海》中沒有收錄的詞語,近年來常常出現在媒體上。因網癮大、生活能力差等原因,許多家長在孩子中學時陪讀,甚至還陪著孩子讀到大學。

?可是,現在我們的家長學習孟子的母親陪讀孩子,為何越陪孩子越不學?


?二、家長陪讀:為何越陪孩子越不學?

?家長陪讀:為何越陪孩子越不學?

?下面我們看一個令人傷心流淚的報道《新時代“孟母三遷”母親為戒兒子網癮5年搬11次家》,以下是內容是新聞報道——

?趙女士介紹說,她的兒子奇奇(化名)今年19歲,身高1。78米,高大帥氣。奇奇初中時學習特別好,在近千名學生中,成績排名30名左右。奇奇興趣廣泛,喜歡唱歌、跳舞,多次擔當校園文藝演出的主持人,是老師和同學們公認的三好學生。自從初中二年級下半學期開始,奇奇無意中接觸了網絡游戲,他便沉溺其中,時常偷偷上網打游戲,學習成績大幅下降,中考只考了410分,無奈只好上了一所民辦高中。

?怎么辦?

?無奈效仿“孟母三遷”!

?據介紹,趙女士家條件十分困難,2002年奇奇的父親因患白血病去世,她靠打計時工維持生計。奇奇是趙女士的希望,今年48歲的她為了給兒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經常每天要干四五份活兒。面對兒子上網結交的各種朋友,趙女士苦口婆心地和他不止一次地去交談,但奇奇的屢屢承諾最后都變成了“空頭支票”。沒有辦法,趙女士只能效仿“孟母三遷”,5年來搬了11次家。最多一年,她搬了四次家。可每搬一處新家,奇奇熟悉了周圍環境,在網吧內結交了一些新的朋友后,就又開始逃課、包宿打游戲,無奈的趙女士隨之又開始找房子,謀劃著搬家。

?近日,已上高三的奇奇越來越瘋狂,竟然連著兩周沒去上課,包宿上網。趙女士每晚騎著自行車挨個網吧找他。(現代孟母三遷 幫兒子戒網癮5年搬11次家 2009-12-17網易游戲頻道)

?家長陪讀,為何越陪孩子越不學?

?其實,家長這樣的教育是陪著孩子的身,沒有陪孩子的心,陪來陪去,孩子越陪就越不學了!

?再就是,有的家長陪來陪去,把自己命給陪進取了,這是得不償失的陪讀,這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陪讀。

?下面我們看——



?三、家長陪讀:為何賠了夫人又折兵?


??據媒體報道,一所名校高中的優一個17歲的優秀生(化名)為什么殺死自己“陪讀”的親生母親呢?歸案后的優秀生供述殺人動機時說:“我可以不用學習了,不用壓力那么大了。”

??一個非常優秀的高中生將母親活活打死;一名高中生,疑因陪讀的姐姐管理嚴格,雇兇殺死了——姐姐、父親。?


陪讀何至以命相賠?那些義無反顧的陪讀家長們,燃燒著自己的生命,能否照亮子女的人生?

用陪讀的方式去管孩子,去“堵”孩子的需求,只會激化矛盾,不可能解決問題。


??陪著孩子的身,沒有陪孩子的心,陪來陪去,把自己命給陪進取了,這樣的陪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家長陪讀考大學,亡了自己又害弟。?



?四、教育啟示:為何不需要“陪讀”?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曾經說過,中國式陪讀把孩子變成“終身殘廢”——“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從學士到碩士到博士,從中國到美國到英國,有些父母甚至不惜舉家搬遷,就為了能繼續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殊不知,他們的這種做法正在把孩子們變成一種殘廢,一種思想、精神和人格上的終身殘廢。

?我認為俞敏洪說得好,非常好。

?我們看——

?為什么輟學5年替父還債10萬多元,僅復習4個月就考上本科?

?為什么5個暑假搬磚掙學費,18歲少年就上了一本線?

?為什么暑假上N個補課班的孩子卻考不上大學?

社會在飛速的向前發展,未來社會的競爭說到底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能者生存、適者生存。導致今天的家長租房子陪太子讀書。一些陪讀家長認為,現在升學、就業競爭激烈,孩子考不上大學,今后很難立足社會,于是寧愿犧牲自己的正常生活,甘當孩子的“保姆”。

?可憐天下父母心,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照顧孩子的生活當然無可厚非,問題是不能包攬一切。拒絕現代版的孟母三遷,租房陪讀的家長們是否該放手時要放手??

?按理說,家長為孩子學習生活創造好一些的條件,這本無可厚非。但這種有違教育科學理念的“中國式陪讀”之所以能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除了傳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陳舊觀念仍在作祟外,與家長們的攀比和從眾心理不無關系,也與“獨二代”、“獨三代”的嬌生慣養等密切相關。????????????

其實孟子所以能成為圣?

?根本上不是他母親忙忙碌碌的三次搬家,不是良好的外部環境,而是孟母“斷杼教子”,使其“雙膝跪地,幡然悔悟”,此后就“發憤篤志,朝夕勤學”,由家長的“要我學”,變為自己的“我要學”,所以終成大儒、亞圣。

?我們知道,當一個學生,若對學習處于“要我學”的狀態中,學習對他來說,就是一種苦役、一種痛苦、一種負擔。

?同理,當一個學生,若對學習是一種“我要學”的境界,學習對他來說,就是一種需要、一種幸福、一種享受。

?只有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地學、有興趣地學,你不讓他學,他會偷著學,學習就是一種亨受、一種快樂,學成了真正的“不亦說乎?”學習猶如天堂般美妙。

?如果孩子成為厭學的主人,一切的學都是被動的,你讓他學,他偏不學,此時學習對他來說就是一種痛苦,比受刑罰、下地獄還難受,學習成了真正的“不亦悲乎!”學習猶如地獄般痛苦。???


??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正如《三字經》所言“彼既仕,學且勤;彼無書,且知勉;彼不教,自勤苦;家雖貧,學不輟;身雖勞,猶苦卓。”

?尤其是“彼不教,自勤苦”這句話,它道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不用管、不用問,自己就會主動學習,其實,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家,是我們沒有按照素質教育的理念去“教”去“育”孩子,是我們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才導致好厭學的、上網的。???

??當然,孩子家長不要陪讀,并不是說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就不需負起教育責任了,而是說家長應該做他應該做的,比如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家庭成長、學習環境,家長要關注關心孩子的思想、培養他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等等。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建議我們的母親不妨回顧一下自己的孩提時代,是怎樣的情景?

?可以說孟母的教育藝術是形象的、直觀的、特別適合孩子理解的,孟母無言之教是成功的,因為它來自日常孩子的日常生活,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易于引起孩子的共鳴。

?那么,當你的孩子厭學、逃學、棄學時,你是打孩子?還是罵孩子?還是像孟母那樣循循善誘的無言之教,運用生動的事例去啟發他們從無心向學轉化為勤奮好學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結束語:

今天是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

祝天下所有的女性“漂亮、快樂”!

祝天下每一位母親“健康、平安”!

今天以《厭學的孟子,母親憑什么讓兒子成為亞圣?》為題寫博文,一方面是基于“婦女三八節”這個特殊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基于博客中的《母親教育學》系列,有博友說看了以后很受啟發,給我打電話說——

武老師,我是看您的【母親教育學】與【解放差生】系列教育博文以后,改變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的,以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我可謂是吃盡了苦頭;一方面是我的脾氣,沒有耐心,另一方面我是按照母親的教育方法教育我的孩子的;可是,我身上所有錯誤孩子不但完全繼承,而且我身上沒有的“厭學、逃學、棄學”、離家出走、癡迷網絡等,在我的孩子身上卻出現了……

武老師,說一句話實話,我是一個70后的孩子母親,同時也是一個在溺愛中長大的女孩子,在家里,由于母親喜歡我,可以這樣形容我,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我兩個哥哥就不行,我干什么壞事,只要推到兩個哥哥身上,他準得挨一頓臭揍,兩個哥哥往往成了我淘氣的替罪羊,說一個特別簡單的例子吧,有一次我把碗打爛了,我說是大哥,母親就二話不說就打大哥,大哥委屈的不得了,說是我,我卻躺在地上哭著說哥哥的冤枉我;還有,那就是我在家從來“不做飯、不刷碗、不洗衣、不掃地”等家務,這是我母親教育理念,母親說我姨的家的表妹18歲了,吃撈面條還是她母親給調好以后端到面前吃的,小孩子嗎,該讀書時就讀書,只要讀書好什么就好,家務不用學,學它干什么?長大自然而然就會干了,閨女嗎,就是在家里面享娘的福,在母親的教育下,長大后,我懶惰的什么都不想干,可是,讀書也沒有讀好,復習兩年才考上了一個專科……

武老師,我是家庭母親溺愛教育的受害者,我的孩子也是家庭受教育的害者,我不想讓孫子成為家庭教育的受害者,我百度一下母親教育父母的內容,我看到了您【母親教育學】與【解放差生】系列教育博文。

武老師,我非常感謝您的《解放“差生”要學會處理好“婆媳”關系》教育博文,我看了以后非常的震撼,誰都知道婆媳關系自古以來就是家庭矛盾的集中所在,婆媳關系大概是千百年來形成的“頑疾”,我在育兒網也看到很多姐妹因婆媳關系而煩心、苦惱;面對姐妹們的傾訴也好,抱怨也罷,甚至偶爾看到對婆婆“咬牙切齒的詛咒”,我心里都說不出的滋味,今天我說一句真心話,我與我婆婆的關系不好,但是在您的博客上看到《解放“差生”要學會處理好“婆媳”關系》,我找到問題的根源了——愛婆婆等于愛孩子。

武老師,我認為母親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建議您繼續寫下去好嗎?

今天“婦女三八節”這個特殊的日子以《厭學的孟子,母親憑什么讓兒子成為亞圣?》為題寫博文。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443評論 6 53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30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407評論 0 375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81評論 1 312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59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0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63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15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55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8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8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2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2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50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92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75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67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文/譯垚 原創心情文字 來簡書整整大半年有余了,寫了30多萬字,目前發表到簡書上的有20萬多字了,原本有將近24萬...
    譯垚閱讀 543評論 6 14
  • 今日周五,是給自己放假的日子。正好也恰逢五一放假,同學們回家的回家,出去浪的出去浪,只有我還固守著自己的生活規律,...
    柚子陳皮不加冰閱讀 318評論 0 0
  • 安澤爾略顯緊張地坐在了她的面前,好像一個做錯事情的孩子一樣,但曉站在他的身后,微微地捏著他的肩部,試圖為他緩解一絲...
    彼鹿閱讀 736評論 12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