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為你好
昨天有位家長尋求幫助,在他長達一個多小時洋洋灑灑、一氣呵成的陳述中,我抓住了幾個細節。
其一:女兒14歲,爸爸不敲門就進去女兒房間,女兒很憤怒:“我允許你進來了嗎?出去!”
其二:父親讓正在寫作業的女兒吃自己長途跋涉買回來的紅富士,女兒說:“你怎么那么煩?”
在參觀校園時,父親為我校籃球興趣班的蓬勃朝氣所感染,轉身責問正與心理室李桂紅老師交流的女兒:“你為什么不去打球?”
只從這幾個小細節,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我為了你好”的氣息。
界線感
真正的愛,是有界限的:我愿意為你付出,但你是否接受或接受多少,作為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
以上行為,似乎都是“為了對方好”,卻唯獨忽略了對方的感受。當你遞過去一個蘋果,對方愿意吃就吃,不愿意吃也罷,這時,傳遞過去的就是愛。
但是,你遞過去一個蘋果,不管對方的感受,要求對方必須現在吃,傳遞過去的就是控制。
你給對方的關心,是以對方的需求為準,還是必須讓對方按照你的預期去做?
這是區分“愛”和“控制”的重要標準。
對孩子有諸多預期,經常要求孩子按照家長的預期去做,不知不覺中侵犯了孩子的界限。這位父親就侵犯了孩子物理空間界限和精神界限。
推薦書籍
推薦書籍
沒有一個人喜歡反復被侵犯界限,如果長期遭受到身邊親近人的“侵犯”,人會本能地保護自己:要么麻木逃避、打死不理,要么粗暴狂躁、不近人情。
這位女兒就屬后者。
父親在控訴女兒粗暴、狂躁、不近人情的時候,卻一直忽略了孩子問題的出現,都源自父愛方式的不恰當。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