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德鎮“政校企”三方深化合作 共建紅薯產業發展鏈
務德鎮位于宣威市西部,東與宣威市西澤鄉接壤、西同會澤縣魯納、上村、雨碌三鄉僅牛欄江一水相隔,南憑小江和牛欄江交匯處與沾益區德澤鄉為界,北與會澤縣大井鎮、宣威市得祿鄉山水相連。有國土面積44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3571畝,水面6983畝,總人口17901戶54200人。? ? 曲靖農業學校基本情況:在職教職工426人,省級學科帶頭人5人,市級學科帶頭人13人,享受市級政府特殊津貼5人,碩士研究生55人。近年來,教師參與和主持完成國家級、省級、校級課題研究達20余項,多渠道開展校校合作,實行中高職對口銜接和單獨招生銜接,多方位開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達80余個,實行招工、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服務。
? ? 云南云淀淀粉有限公司處于務德鎮境內庶樂村委會,屬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成立于2011年12月,獲得“云南省100戶民營小巨人企業”、“中國馬鈴薯淀粉行業龍頭企業”、“中國淀粉工業協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單位”等稱號。
? ? 三方合作優勢:一是產品優勢。充分發揮紅薯抗癌、通便減肥、提高免疫力、抗衰老等功效;二是地理優勢。務德鎮耕地面積廣闊,水資源豐富,耕地土壤發育較好,部分小壩子土地平整連片,適合紅薯種植;三是經驗優勢。務德鎮常年開展農業科技知識教育培訓活動,并且有多年的種植經驗,種植成果豐厚。四是企業優勢。云南云淀淀粉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淀粉及淀粉制品(淀粉)生產,建成三條先進生產線和年產150萬立方米沼氣生產線及配套污水達標排放處理系統,是馬鈴薯淀粉行業西南最大、全國五大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之一的現代化農產品加工企業。
? ? 合作模式:
(一)黨建引領企業發展。找準黨建工作與企業經營管理的結合點,把黨建工作融入生產經營。一是成立領導小組,積極規劃建設“紅薯小鎮”,推動紅薯產業與康養產業深度融合,不斷促進全鎮紅薯產業興旺。二是以政府為主導,因地制宜,積極在庶樂、發圖等村流轉土地3000余畝,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紅薯種植示范基地。三是“政校企”三方合作,政府積極為企業提供政策、土地支持;曲靖農校投資500萬元建成一個黨員活動示范基地和一個教學實踐觀摩點,全力助推企業良好發展。
(二)緊盯產業項目推進。務德鎮大力培育發展壯大紅薯產業,力爭把務德建設成為宣威重要的紅薯原料種植基地。一是建設紅薯小鎮項目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項目一期規劃建設3000畝,預計2025年末達到 30000畝。二是建設紅薯小鎮項目標準化育苗基地。企業投資2500萬元紅薯建設育苗連體大棚100畝,今年底首期工程包括育苗大棚75棟,預計年出苗4800萬株,在滿足本地市場基礎上,可向會澤等地輻射。
? 三是建設紅薯小鎮食品加工產業園區。云淀淀粉有限公司積極改造升級三條生產線順應加工產業園區的建設,搭配建設150萬立方米沼氣生產線及配套污水達標排放處理系統,同時還引進知名紅薯食品深加工企業建設“脆薯”系列高端紅薯食品加工廠。
? ? 四是建設紅薯小鎮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項目。依托務德集鎮建設(紅薯)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倉庫、冷庫,全面提升紅薯小鎮項目整體影響力;五是利用紅薯小鎮項目打造品牌。聘請專業機構和營銷團隊對“務德紅薯”進行品牌包裝和營銷,不斷提升“務德紅薯”的內涵知名度,并且嚴格制定品牌標準、市場準入和產品認證制度,打造“務德紅薯小鎮”區域品牌,帶動產品提檔升級。
科研助推產業發展情況:通過彰顯特色、技術突破和機制創新,力爭建成云南省領先的具有社會公益性、企業盈利性和生態環保性功能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一是打造多功能一體化建設育苗連體大棚,大棚帶有土壤監測、電動遮陽、水肥一體化等智能控制系統,減少紅薯出現品種退化、病毒感染等問題。二是打造紅薯種植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項目。將紅薯小鎮打造為集脫毒紅薯育苗、紅薯深加工、紅薯文化拓展等功能于一體多元一體的田園生態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三是搭配建立電商平臺系統、監控系統和系統運行硬件、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物聯網綜合管理平臺各 1 套,提高食品在加工銷售過程中的安全性、可控性。
項目帶動增收情況:紅薯小鎮項目的建設將優化紅薯小鎮項目內及周邊地區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從而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一是推進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加快產業升級,增加薯類產量,提升紅薯品質,其他相關產業也得到快速發展,預計紅薯小鎮項目區一二三產業實現綜合產值3億元以上。二是增加當地農戶收入,項目解決就地務工1500人,每月每人可增加收入2700元;流轉土地每畝600元,共計流轉費180萬元;三是發放種苗補助,云淀淀粉承擔50%苗木費,剩余部分等農戶交售收紅薯再扣除,大大增加了農戶種植積極性。四是積極反補村集體經濟,云淀淀粉積極幫助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幫助庶樂村10萬元用于黨員活動室建設,幫助火姑3.5萬元用于購買肥料、薄膜,共計幫助資金25.5萬元,種植面積超過100畝以上外加幫助每村3萬元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