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標題或許有些朋友們已經猜說這篇文章肯定又是為日漸式微的紙質書和獨立書店鳴不平的吧,我的想法卻恰恰相反,正因為有經營過獨立書店,才讓我看待這個事兒的視角不太一樣了。
今兒杭州的天氣特別好,被媳婦拉著去西溪濕地的貓空概念書店坐了會兒,小店在一座玻璃房子里,裝修的很清新,四分之一的面積是咖啡吧,四分之一是文具,四分之一是衣服,最后的四分之一才是書,品類不多,一本本整齊的放在一面墻上,就像是裝飾畫一樣。因為是工作日的原因,店里客人只有兩桌,一桌在喝咖啡聊天,另外一桌只有一人,書本展開放在桌上,書里夾著手機,刷著朋友圈和微博,許久。
獨立出版物《雜字》的創始人女賊是圈里出名的心直口快,前幾天發微博說“書店大致分兩種。一種,書是正室,除了能下腳的地方,其它碼的全是書。另一種,書是小三,除了書,前排老大是雜貨和餐飲。正室一般幾代人經營下來,面積越來越小;小三一般初創幾年,分店越開越多。總結下來,能活得爽歪歪,全是因為不務正業。” 正是因為這段說到點兒上的話,才讓我有動機寫這篇文章。
紙和書一直是人類文明傳承的橋梁,是知識獲取的媒介,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功臣之一,甚至在上世界90年代以前,人類系統的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仍舊還是紙質書。可這一切隨著電腦和互聯網的到來,被打破了。信息匱乏時代一去不返,現在的信息反而是過剩的狀態,甚至需要我們自己甄選信息,再加上閱讀工具的進化,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形成了。
或許看著紙質書本成長起來的這代人,仍舊有著對“書香”的執念,我曾經也是其中一員。夢想的生活就是“洗凈客袍,手不釋卷”,可當我搬家的時候看著滿屋子的書發愁,當我看到下一輩全部是手捧著各種平板電腦看書的時候,我知道紙質書的消亡只是個時間問題,大勢所趨。就像是黑膠唱片一樣。
其實我的身邊有蠻多致力于挽救書店的朋友,例如《中國獨立書店漫游指南》的作者雅倩,每次說到紙書會消亡,傳統書店會邊緣,都會聽到一些駁斥。在我看來,他們只是愛的深,有了執念了。全新的行業的確是需要扶持的,可當一個老行當還需要呼吁大家挽救和扶持的時候,我們就無疑成了擋在車前的螳螂。傳統書店已經失去了投資價值,商業屬性逐漸消失,當然我們討論的范圍沒有包括新華書店和把書當作裝飾物或者副業的咖啡廳。問我為什么,看看他們的成本和財務營收構成就能知道了,前者不是商業,后者不是書店。
其實我們也大可不必為書店的消失而悶悶不樂,那只是人們購買圖書的渠道變了而已,我們也大可不必為紙質書的邊緣而心有不快,那只是人們獲取知識訊息的媒介進化了而已,人類學習的步伐從未停止,以陳舊的眼光看到老事物的消亡,滿眼都是對自己回憶的惋惜和不甘,如果以發展的眼光去看,世間萬物更新往替,殊途同歸。
我猜,幾十年后當我們手捧著便捷終端查詢并閱讀的時候,我們對書店和紙質書的惋惜之情會淡化很多吧,就像現在的我們看膠圈時代的相片沖洗店一樣。
只要閱讀習慣還在,通過閱讀得到的觀點與資訊就能讓文明繼承,至于是不是印在紙上,成了書本,著并不重要。但我想“紙香、紙書讓人思考啊、紙張讓人深刻啊、捧著紙書的感覺好啊”之類的執念仍將會伴隨我們這代讀書人,畢竟要見證文明傳承功臣1.0版本的消亡,還是讓人不免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