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醫療界的朋友圈又被刷屏了。
(一)事件回放
要感謝阿寶老師,他發了一篇雄文《這不是人間大愛,這是悖逆人倫》。以目前阿寶網紅的影響力,這篇文章的點擊量輕松就過了十萬+,點贊過萬,打賞近千。同時,阿寶文章的主角葛醫生也被火了,但與阿寶不同,他被火的同時收獲的卻是罵聲。
起因很簡單,一個人發了個朋友圈,說起了葛醫生的事跡,大意是,葛醫生不顧自己有心梗的父親,而堅持給其他病人做手術,最后心梗的父親在科室其他醫生的手術治療下轉危為安。
這件事引起了阿寶的義憤填膺,他以自己的事情為證,憤怒的斥責葛醫生不愛自己的親人而愛他人,得出結論這不是人間大愛,這是悖逆人倫,并將科室、醫院、宣傳科、媒體一塊綁在了陪罵車上。
(二)真相探尋
阿寶在文中以自己的事情為例,認為人莫不愛自己的父母。可是,阿寶卻武斷的認為葛醫生不愛自己的父母,于是得出葛醫生悖逆人倫的結論。這是我不敢茍同的地方。
同樣,我也認為人莫不愛自己的父母。所以,當我看到那個朋友圈圖片的時候,我得出了和阿寶不一樣的看法:人莫不愛自己的父母,但這個朋友圈里邊卻沒有這方面的真情流露,所以,這個朋友圈可能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也許限于篇幅,很多個方面和角度,朋友圈無法展示。
理性人應該能夠區分傳聞和事實,所以如果發現事情不全面,就不應該匆忙下結論。如果實在想要知道真相是什么,多個角度去看,也許更有幫助。
在自媒體時代,沒有秘密,很快,有另外的牛人指出了事情的另一面。以下內容轉載自北京安貞醫院桑教授,桑教授實名認證做如下陳述:
這一點看完,我們發現葛醫生的形象并沒有那么糟。
那么,假定事實就如阿寶所說的那樣,葛醫生就應該承受阿寶的斥責么?
(三)足夠多樣性才足夠美好
這個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多樣性的存在。正因為每一個個體都與眾不同,才呈現出形形色色的多樣美。
但若是每一個個體在同一個行為面前做出選擇時都大相徑庭,那這個社會將完全不可控制和不可預測。那是很危險的。于是,有了法律,將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做出了約束和規范。換言之,一個人的行為該不該受譴責與懲罰要看他的行為有沒有超過法律的邊界。在遵守了法律的邊界之后,個體的選擇行為應該有足夠的自由度。
一個社會對自由個體的容忍程度是檢驗該社會民主程度及宜居程度的標準之一。
葛醫生在面對類似的事情的時候,做出了和阿寶不一樣的選擇。即使我們不知道真相如何,即使阿寶所描述的就完全符合事實,可以肯定的是,葛醫生的選擇在法律的邊界之內,不該受到如此苛責。
那阿寶為何如此義憤填膺?
(四)道德是把屠刀
阿寶的正義感來源于擔心。
他擔心世人在看到葛醫生的行為后,將葛醫生的行為準則綁架為對整個醫療群體的道德要求。這樣的話,所有的醫療群體都將在這道“更愛病人”的枷鎖下苦苦生存。
這個擔心不無道理。
但再看我們前邊的分析,對個體及群體的要求應該以法律為準繩,不該以一人的行為或道德感加諸于一個群體。同樣的,我們看到這樣的事件,應該想到,這只是葛醫生一個人的選擇。而他,有權做出自己的選擇。
當所有醫生都有這個擔心的時候,葛醫生就收到了廣泛的罵聲,于是,這個社會對自由個體的容忍程度就體現得岌岌可危。
再進一步,當阿寶以自己的行為準則要求葛醫生的時候,就是將自己的道德感強加于葛醫生了。
應該明確,法律是約束所有人的,包括自己及他人,而道德只是約束自己的,一個人的道德感對別人的行為不應該有約束意義。
因為道德準則是一個非常非常主觀的事情。
所以,當阿寶責備(文中言辭之激烈,完全可以認為是斥責或辱罵)葛醫生時,阿寶是將自己的道德屠刀揮向了葛醫生。
這是我更不愿意看到的。
未完,請看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