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會問問題?都會。
誰都會問問題?不一定。
一個懂得聰明問問題的人,得到的答案和收獲一定會更多。
我聊兩個關于父母與老師之間的對話吧。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其實都是覺得需要和老師溝通,也是有這個意愿溝通的。
但我也相信,大部分父母一開始會覺得很難,包括我自己也是。
001
當你想提建議時。。。
作為家長很容易遇到想提點建議的時候,最容易想到說的話就是,“你應該XXX。。。”
有的家長選擇直接說,大部分家長開始糾結說還是不說,怕得罪老師。
或許,下次再給老師提建議時,把“你”開頭換成“我”開頭,這樣就會少了很多沖突感。
“老師,你們去操場玩的時候有沒有看著我兒子?”,這句話雖是個問句,但似乎有些火藥味,
不妨試著這么說“老師,我挺擔心我兒子每次操場自由活動時間都玩瘋了磕碰,是不是可以多看著點?”,效果就會好很多。
當我們用“我”開頭時,我們傳達的是,我作為家長是第一責任人,我是來尋求合作共同幫助孩子,而不是指責問題。
002
當老師向你“告狀”時。。。
很多家長遇到老師告狀,“你女兒又上課不守紀律了”,通常的第一反應就是“真的么?”然后,辯解或道歉,
但這兩個回復對于教育孩子都是沒有建設性意義的,
你可以試著這樣說 “能具體和我說說,你指的不守紀律的表現是哪些?”,
這樣的一句問話,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孩子到底發生了什么。
自己的孩子永遠自己是最清楚的,有時老師籠統的一句“不守紀律”,
當我們知道具體發生的時間地點后,也許我們就明白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
而且這樣的提問讓我們和老師的對話重點轉移到了“接下來該怎么做”,把老師拉入了共同教育的三角關系中。
教育并不是為了孩子的過去,而是塑造孩子的未來。
溝通中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為了回復而聆聽,卻不是為了理解而聆聽
當我們有機會問問題時,一定要想明白,怎樣問才能真正獲得你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