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群里看到思維導圖認證班的王雪然同學已經完成了十分作業,王玉印老師也給她完成了點評,成為第一個獲得管理師認證資格的學員,真的很受刺激,其實我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最后一份作業《打造個人品牌》也在接近尾聲了。
因此,這份《個人SWOT分析》是額外的一份導圖作業,可是好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我覺得對于個人的這種專業分析其實不應該功利性的作為作業不作業,而是當成人生的必修功課,甚至不管是否學過導圖,都應該做一番分析。
心路歷程
我知道這個結構其實應該追溯到去年底了,忘記在哪本書里看到過,也可能是拆書幫里面好多人都知道,所以大家動不動就提,也約略知道是個什么意思,但是就是沒有靜下心來思慮過。
端午節進行導圖認證班學習時,又一次聽到這個概念,并且老師還以自己以前的工作單位做了載體,進行分析。其他同學也多少有做的,培訓結束后上海同城的伙伴們還成立了文魁大腦小組,我也是初創成員之一。第一次比較正規的活動就是討論SWOT,完成這個主題的導圖作業。可惜我自6月底就一直奔波勞碌于搬家事宜,很遺憾地放棄了這次機會。所以凡是去參加的伙伴都很好地及時完成了,我還是不知所以。
盡管我在搬遷塵埃落定之后奮起直追,全班36名學員當中以第二名的速度完成了全部10幅導圖認證作業,但是我的SWOT導圖還是遲遲未能啟動。不是沒有時間,因為我還沒有考慮好,甚至可以說我根本就沒有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SWOT”。
這個結構、概念一直放在心里,直到今天,上交了全部作業之后,終于可以靜下心來細細考慮、細細地查找、檢索,慢慢慢慢地認識清楚,有了思路。
認知性彎路
上述是制作個人SWOT導圖的心路歷程,下面講講我在SWOT理解上面走過的一些認知性彎路。
剛剛開始的時候,盡管明確知道每個字母確切地代表什么,但是實際畫草圖進行分類,推敲關鍵詞的時候,還是有點不知所措,因為這個時候優勢跟機會、劣勢跟威脅,居然傻傻分不清楚了,而且有的關鍵詞,比如“年紀”感覺放在優勢里面也對,因為代表資歷,但是又感覺放在劣勢里面也是說得過去的,因為年紀大了,的確在精力、體力上面慢慢下降。同樣,放在威脅里面好像也有道理,因為90后已經后浪推倒前浪,有被淘汰的風險之感。
所以那個糾結,那個猶豫啊,草稿一塌糊涂。真是后悔當時小組開展討論活動的時候應該抽空去的,跟大家一起分析、討論,應該會把一團亂麻理得非常分明吧?
但事已至此,還是要自己解決,所以查看了大量資料,搞清楚了原來優勢跟機會一個是指內因,一個是指外部環境,劣勢和威脅也是同樣的關系。
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有了這個認知之后,第二遍草稿順利完成。
再之后,就有了現在這幅相對完善的成品。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