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一周是Google Week, 我們探秘了Google多個辦公室背后的設計公司;也傾聽了Google高管對創業公司做辦公空間的建議,昨天,我們說到Google在山景城的總部的規劃及設計,今天,按昨天的承諾,我們將看看剛剛通過政府批準的新總部!
1
拿地波折
Google對于這個新總部的規劃一直持續了10年。其中最關鍵因素的就是拿地。
在我們看來,如果一個稅收大戶(比如像Google這樣全球級別的公司)要落戶一個小城市,那可是莫大的榮幸;ZF肯定是各種政策優惠,稅收優惠,甚至主動花大價錢建好周邊的配套措施,恭恭敬敬地迎接大金主。沒錯吧?
但在美國硅谷,事情很不一樣:美國法律賦予了這些小政府對大公司不小的監管權。硅谷各地方政府經市議會審批做出的決定,州政府和聯邦政府一般無權干預,這尤其體現在地方稅征收和城市用地管理上。在Google拿地這件事情上就體現的淋漓盡致。
介紹一下背景:
山景城是一個非常小的城鎮,總人口就只有6萬多一點,而Google的職員就有2萬多,占據1/3,而且還在不斷上升中。這些員工的工資很高,生活成本也逐年攀高,這些技術人才的到來推高了當地的消費水平,房價持續攀升已經成了當地居民最擔憂的事情。
在市政委員會中,有一位叫做michaelkasperzak的政府官員說:“我覺得經濟的多樣性對于整個城市發展來說是最重要的,我們才不想作為一個“公司城市”,多樣性對我們非常重要,這是再多的公園,再多的自行車車道都換不來的。山景城的“公司霸主”已經換過好幾個了,你根本就不能預測未來將怎么樣,如果沒有多樣性,城市發展規劃就會一團糟,所以我們需要在這個方面非常非常謹慎。”
有道理,但其實更關鍵的是:
加州的稅收制度還沒有跟上互聯網的步伐,對蘋果公司有征收產品地方稅(所以蘋果建總部拿地就順暢很多),但是Google公司都是線上做業務,收入來源是數字廣告等,那政府的稅收就比較尷尬了——Google公司自個兒是肥了,但政府是一點好處都撈不到。不過,畢竟Google是大公司,還是有給當地政府交“供奉”,名叫”社區福利”,有了它,倒是可以彌補這個稅收差距,公司幫政府重新振興城市,建設城市的安防系統,建設公園等公共系統,甚至付掉政府公務員的工資。
但因為這個社區福利是自愿交的,一方面政府沒啥安全感,另一方面福利用途也要看公司臉色,當地居民沒什么話語權。
因此,土地使用權幾乎成了這些硅谷小政府與Google等大公司談判的唯一籌碼。
于是,我們看到的就是,Google在2015年處申請用地時,悲催地只拿到了4.8 萬平方米的建筑用地,只占申請用地的1/4。Google房地產副董事長David?Radcliffe得知這個消息之后,非常沮喪,說:這個消息對于Google來說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
怎么辦?
總不能就建一個迷你總部吧?
說來也巧,那時LinkedIn也在尋求總部擴張,他們看中了Google有的一塊地。2015年,在?Linkedin的一個咖啡吧里,雙方的負責人坐下來,聊著聊著,交換的想法就出來了,具體交換的內容與條件,差不多又進行了一年,直到2016年7月,Google靠著和Linkedin 置換土地才獲得了足夠的地皮,說實在的,這也是商業企業才有的現象。
當然,看的出來,在這個交換中,Linkedin是在政府“商業多樣化“的旗幟下賺了一把。
不過,Google表現地非常大方豪氣的——Google置業的副總經理MarkGolan說:“我們很幸運,LinkedIn跟我們持有的土地幾乎是完全可換的,這的確是一個非常有創造力的解決方案,我們認為大家都贏得了勝利。”
畢竟,這些互聯網巨頭看中的并不是土地本身的價值,而是總部能連接在一起的聚集效應,新老總部在一起,意味著員工之間的連接就會越多,整個公司的溝通及管理的成本是最低的,與員工聚集創造的價值相比,土地的成本不值一提。
好吧,就這樣,經過了多次調整,直到今年 3 月,山景城市政府才全票通過了Google 的總部大樓計劃。
2
激進
新總部的建筑用地為75,590平方米,大樓建筑面積約55,200平方米(不包括建設配套及開放給公眾的商業配套)、高34米。預計將在 30個月之后,也就是2019年竣工,能容納2400-2700 名員工。
從遠處看,新總部像好像一頂大帳篷,由多個波浪形狀的屋頂組成,四周是垂直的玻璃幕墻,充分利用自然光線照亮內部結構。
這是一個典型的Google式建筑。
以前,Google都是買人家現成的樓,做優化改造,這是不一樣,這次是Google首次為自己設計總部大樓,從無到有。
Google的建筑目標是最激進的。
它試圖打造一個空間:不是只包含各種福利設施的園區,而是一個適應未來的辦公空間,擁有無窮元素可以重新組合,以滿足未來不可預見的需求。辦公的墻體可以基于公司的需要,像家具那樣任意調整搬動。建筑也好像是有智慧的,可以根據人的體驗調節氣候、污染,甚至聲音。
這是一個非常Google式的做法:把杰出天才聚在一起,然后等待奇跡發生。
而且,這兩家設計公司,也是我個人非常敬佩與欣賞的兩家設計公司:BIG與Thomas Heatherwick。它們以前從來沒有合作過,因此存在很大風險,然而,在從來沒有合作的前提下,他們還試圖發明一種全新的建筑方式。
結果可能令人嘆為觀止,也可能一敗涂地。
但Google就是如此自信:
“我們總是站在未來想未來趨勢會怎樣,而不是站在現在想未來,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帶給這個世界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3
開放
Google 新總部大樓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開放性。
它對社區開放,“目標客戶”不僅為Google的員工,還有當地的社區的伙伴,Google新總部致力于成為所有居民的“目的地”。
通常來說,很多科技公司,比如蘋果大樓,并不對外開放,就像IOS系統一樣,只供內部系統使用:員工每天坐著公司自己的巴士上下班,在辦公室內部的餐廳用餐,健身房或是其他設施也只允許本公司員工使用。這樣便于管理,也更安全。
而Google不一樣,就像Google的安卓系統,開放的VR 平臺Daydream;開放的人工智能系統TensorFlow,開放的態度甚至讓人懷疑它是否是一家賺錢的企業。
Google當然賺錢,不過賺錢的前提是不做惡。
一個優秀的企業必須服務于大眾,甚至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
所以,在Google新總部,設計師安排了在大樓中間開辟一條對外開放的通道,東西走向,人們也可以自由光顧。Google為員工所開設的餐廳、商店,這些本是為員工提供的便利設施,在新總部將同等開放給周邊的所有公眾。
不僅在內部,在建筑的外部,Google設計了一種更適于行走的、有人行尺度的產業社區空間,支持公共活動空間。就像大學校園一樣的支持研發的環境,讓不同的人在這里都能夠有絕佳的體驗。
不管你在這個社區的哪個角落,你都可以看得到人們在這里活動,而且,它讓你感覺被歡迎,能坐下來的停留一段時間。
在這里,除了主體建筑之外,整個社區也分為很多小塊,給到人們一種鄉村的親近感,同時小塊的社區也促進了業態的多樣性,每個角落都有活動發生。
設計團隊深入到社區居民中,去真正的了解他們會對什么樣的活動感興趣,以及要怎么設計空間才能讓居民們更加有參與感。
所以,在這個社區里設計師做了一個綠環,而且在東南邊的公共廣場里面,Google時不時地會做一些臨時零售商店、小食貨車、農夫集市、甚至會有一些表演藝術(市民可以在這里打太極)、臨時策展等,帶動社區的活力體驗。
4
綠色
Google及設計團隊在社區營造、節能、節水、健康福祉、美、材料等方面都做了不少的努力。話說,Google自己有一套設計指導原則,目的就是讓社區里的人與自然都能繁盛發展。
比如,2016年的設計方案中用的是透明的頂棚,現在改為加裝太陽能電板,可以為大樓提供清潔能源。
交通方面,Google的新總部將是一個步行王國,你在散步、騎自行車的時候,不必擔心旁邊可能會沖出一輛車。
雖然永久停車場現在還沒有達成一致,暫時放在北邊的地塊,但公司鼓勵人們步行、騎自行車,在給政府的提案中,Google承諾:將把SOV(一人一車)的比例控制在45%,共享出行的比例至少要在10%以上。
并且Google承諾將出臺公司政策,鼓勵拼車,并且給予拼車優先停車的特權,還提倡自行車出行,并且在總部里增加洗澡、換衣的設備設施,實行自行車共享計劃,允許員工能夠遠程工作、提供公司的專車,甚至提供自行車維修點,進一步鼓勵員工進行自行車出行。
最后,想與大家分享一個細節——
樹
在很多開發項目中,樹是一個被忽略的元素,畢竟,開發看重的是土地與建筑空間,樹有什么好關注的!
但是,Google在這方面卻非常小心,他們統計了在項目地及項目地周邊的樹,它們的數量及種類:項目范圍里的樹:271棵,其中210棵樹是遺產樹;項目周邊一共有97棵樹,其中有52棵是遺產樹。
經過研究ADA法規及平衡的規劃,項目建議移植項目范圍里的178棵遺產樹和49棵非遺產樹;移植項目周邊的18棵遺產樹和2棵非遺產樹;同時,將新種植392株加州本地的樹種,主要由橡木,柳樹,棉花,太平洋馬德羅和巴克樹組成。
當我讀到Google提交給政府報告的這一部分內容時,深深被打動了。
很多人都知道,產業社區項目一直都是地產開發里最不好做的,它需要平衡的利益方非常多,需要全方位深度的思考,而且一個項目的時間周期非常長,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耐心、恒心;
而在這么多復雜的事項里,Google對于一個這么小的細節——樹,都處理地這么一絲不茍。我看到的是一個公司對于細節的品質要求,與對自然、對社區的關懷。
而這,也是產業社區成功的秘訣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