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論”近些年頗有起頭之勢,原因無他,“老王家兒子,高中畢業沒上大學,折騰這么些年,現在開寶馬、住別野。”,“咱樓口賣涼皮那姑娘,學了兩年醫美,現在已經發家致富。”。
再轉頭看一眼自己,吭哧吭哧讀到研究生畢業,出去一找工作,論經驗論年齡,竟都處在下風,工資待遇更不能跟“開寶馬的小王,做醫美的姑娘”相提并論。
好想仰天長嘯問蒼天,讀書到底還有沒有用?
如果是探討在高等院校里的專業學習,這個問題的答案會特別復雜而細碎。
一個名校的畢業證當然對就業有幫助;即使是普通高校,如果所讀專業在全國排名靠前,畢業證對就業也有幫助;側重于實驗類、實踐類、操作類的學科,接受一個完整的專業訓練,肯定是重要的事情。
這么看來,讀名校、非名校的名專業或實用的理工科,依然是一件比較靠譜的事情。
那么那些普通院校,在外行人眼里看起來“都是搞文字工作”的專業,讀下來還有意義嗎?
從宏觀層面講,能夠經歷并完成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對任何人的一生都具有意義和價值。
從微觀層面說,那就要開始講“我有一個朋友的故事…”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是我研究生時期的同學,性格溫良,做事認真,說話絕對不會跟人大小聲,可以說集中國傳統女性美德于一體。
據她自己講述在高中分文理班時,老師時常拿她舉例。因為她在文科方面有明顯的優勢,選擇文科班是因為適合而不是為了逃避理化,老師以此來教育那些為了逃避理化而選擇讀文科班的學生。
研究生畢業前,我們曾多次探討未來的生活將何去何從,是繼續升學還是工作或者留學。
當時我還處在選擇期,她已堅定地決定回老家。
研究生求職無非是去高校或進企業。
這些年高校的入職標準越發水漲船高,教職基本都是博士起步,研究生往往進入高校也多是從事輔導員崗位,而好一點的高校,即使做輔導員也要看求職者的本科學歷背景,是否黨員等其他條件。
進國企的水更深,主要拼的是爹媽和財力,學歷證書倒不是最最緊要。是不是國企子弟、父母有沒有遞得上話的關系、一個非常普通的職位需要10w或20w,這些條件都o不ok?
不ok那就去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吧,于是我這位朋友遇到了求職的第一道障礙。
報考事業單位,首先要在網站上填寫報名資料進行資格審核,她的學歷被審查為“不合格”。
不合格的原因是因為她所報的崗位專業要求為“中文、新聞、古漢語文學、文秘、廣告學、傳播學”類,而她的研究生方向為廣播電視,被歸類為藝術類,最終只好使用本科的文學學士學位重新遞交報名材料。
與之類似的狀況又出現在考教師資格證時,因為所學專業為廣電方向,考語文科目的教資證,應聘時難免輸給中文專業或古漢語專業的畢業生;考美術科目的教資證,這次倒是大學科方向都是藝術,可自己又真不是學美術的。
性格內秀,追求歲月靜好的她只好先在一所小學教語文,周末做藝考培訓班,之后在家人的幫助下,進入當地的一所高職院校任教。
雖然過程有些波折,但最終也算求仁得仁,得償所愿。
從這位朋友的經歷來看,若求職目標是進入高校,研究生乃至博士學歷已是必備條件,但這張學歷證書并不會讓你的求職歷程一帆風順。如果不是個人條件極為優秀,依然需要諸多資源配合,才有可能謀到理想的職位。
再講一個“我有一位朋友的故事…”。
準確地說,這位朋友是我的老師。
這位老師堪稱學霸,就是我們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本碩均是211院校,博士就讀于985院校,因為真心實意地喜愛古典文學,所讀專業即古漢語文學。
這位老師就是大家頭腦中所能描摹出的傳統學者形象。治學嚴謹、為人嚴肅,校級學術骨干,不到四十歲,已成功申請兩項國家級社科基金。以學術標準來說,可算極不錯的人才。
如果按世俗標準來衡量呢?
這位老師曾在上課時,清楚地跟我們算過學校引進他來工作所給的費用,具體數額不便透露,基本持平于大學生在北上廣工作一年的年收入。
他平日出差、旅行,多是選乘普快列車,鮮少坐動車、高鐵。
最近有一個名為“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的榜單,是以大數據的方式進行統計排名。這位老師并未上榜,而我校另一位研究動畫的教授名列榜中。畢竟以數據作為評判標準,眼下動畫產業肯定是比古典文學更吸引眼球,更聚焦熱點。
從這位老師的經歷來看,如果你對某項學科確實有無以復加的愛,你愿為這個學科無怨無悔的付出終生,哪怕物質生活清貧,哪怕沒有鮮花掌花。追求學術之路,讀研讀博是必經之路。
如果你對學術并無熱愛,只是出于想被人稱為“XX博士”的虛榮心或為了逃避就業而選擇繼續讀書,這個學位并沒有太大的作用。沒有愛,任何事都很難做好。博士可以看作是學生生涯的終點,但實質是學術之路的起點。
如果是為逃避就業,認為進入高校便可輕松后半生,我只能默默地吐槽一句,這真是“一網不撈魚、二網不撈魚,三網撈著個大鯊魚”。
以上兩個“我有一位朋友”的故事,都是我身邊真實的事情。
真實的故事往往帶著寒氣,令人心涼,所以我們才需要心靈雞湯。
我們聽過各種各樣的勵志故事,比如“某某畢業于電影學院文學系,因為會寫文案,做淘寶年收入幾百萬”,“羅振宇自己是博士,卻說讀書人必須換個活法,于是有了《羅輯思維》”等等。
聽故事總是令人心潮澎湃。事實上,那些離我們有些遙遠的傳說,是如何從無到有,具體細節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但這些成功證明了知識能夠掙錢,知識依然具有力量。
站在世俗功利的一面,一張研究生文憑的最大作用是幫你找一份工作,而想掙更多的錢,想創業,僅有這張文憑遠遠不夠。
站在靈魂生活的一面,如果你真心熱愛你的專業,對探求“為什么”有強烈的渴望,那讀研讀博對你的人生自然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如果再把話題拔高一點,無論是會當凌絕頂,獨孤求敗時,還是江楓漁火對愁眠之際,那些美而無用且還不怎么容易換錢的知識,卻能給我們的心靈予以深切的寄托和撫慰。
所以與其說讀書無用,不如說“不是沒用,是用時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