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藤大介所著,一位在中國工作了三年的日本編輯,通過對比中日文化和國情,分析了下兩國各自缺少的元素,發現二者雖同根,但文化差異極大,面對全球化經濟,加強合作,互相彌補短板,再合適不過
中國缺什么?
優質的服務、團結的精神、細膩的技術
日本缺什么?
敢于擔當、年輕人的力量、廣闊的視野
作者回憶剛來中國的日子,機場安檢面對長隊依然動作緩慢,出租車司機隨意拒載,售貨員愛答不理,等等,中國人習以為常,日本人卻氣的直跳腳,覺得不可理喻,中國朋友帶他去以服務為特色的海底撈,但在他眼里,這只是服務最基本的素質,不足為奇。不可否認,多少日本企業以其優質的服務享譽世界,確實值得學習
我國的服務差:一是企業或機關部門自身管理體制差,日子久了慣出來的,就拿出租車來說拒載后投訴也不見得管啥用,依然我行我素;二是沒有正式服務行業,有些職業歧視,社會沒有給予足夠的尊重和應有的待遇;三是全民素質吧,現在確實已經好了很多,但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優質的服務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是好的機遇,這方面市場前景廣闊
說團結精神吧,快速發展的經濟,讓國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但也造成了社會的浮躁,一切像利益看齊,員工更希望自己贏得肯定,獲得更高的身價,有功自己攬,有高價就跳槽,全然不顧企業及其所在團隊,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這樣,但確實是大的風氣
同時也有企業管理層的問題,自頂向下,一把手說了算,員工只是聽從,很難培養員工自身的參與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好多企業大佬曾放話:我的企業離了誰都能照樣轉。當然中國現在趕上了好機遇,不少企業搭上了行業快速發展的便車,這也不能說明企業家真的就厲害了,所以中國的企業更多的是樹倒猴孫散,很難做到起死回生的。培養企業文化,提高員工的歸屬感是勢在必行的
中國缺乏技術的細膩,這方面被日本人批評著實不虧,日本人就是用細膩的技術征服了世界,成為高端產品的世界工廠。要細膩,那么肯定記不得,還要有熟練的員工,成熟的團隊,快速發展的市場下,沒人愿意放慢腳步,過于的狼性,導致員工也充滿了血性,卻沒有團隊意識,沒有時間靜下心來研究,哪來的細膩,中國產品質量飛快的從20分提升到了90分,但從90到100分的跨越需要腳踏實地,穩扎穩打
再說日本,企業中為了逃避責任,不敢拿主意,導致決策拖拖拉拉,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這方面作者說日本企業存在,中國企業又何嘗不是的。作者還回顧日本歷史證明推卸責任在日本多么的歷史悠久,天皇與內閣的互相推諉就是最好的例子,東條英機說天皇點頭同意宣戰,可天皇又說被內閣蒙蔽……這是通病,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很重要因素
缺乏年輕的力量,日本的年輕人已失去了二戰后到90年代崩盤之前那幾代人的奮斗精神,而且整個社會人口老齡化非常嚴重,大背景下與90年日本經濟崩盤后的通貨緊縮有關系,同時電玩、動漫、娛樂等產業過于活躍,再加上老一代人去工作狂魔般已然希望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年輕人少的情況下,還缺工作崗位,著實是個大問題
開闊的視野,作為島國從古至今很少被外來人侵擾,也很少對外擴張,當然二戰是非常惡劣的一次,但回顧日本歷史也就3次,其他兩次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在作者看來日本一直是個非常封閉的國家,自從經濟崩盤后,這種封閉又回歸了,對比目前中國的對外政策,日本可謂孤僻,這必然會導致日本的經濟增長更加緩慢
雖說日本也存在不少問題,也有人詬病日本經濟止步不前20年,不過也并非這樣,日本雖然經濟發展放緩了,但整個社會的生活質量依然得到了大的發展,也許是經濟崩盤后更加理性了吧
中國現階段像日本的80年代,風風火火,但也不能忘記自身的種種問題,想要從大國變身強國仍然不易,需要腳踏實地,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但也不能步了他們的后塵,面對未來,中國企業還需提升一個層次,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