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各位幼兒園孩子的家長們,我是一名一年級小學生的媽媽,想通過自家孩子入學之初的種種表現,和大家談一談幼兒園小學化的危害。
? ? ? ? 由于學前教育知識的匱乏,也出于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在孩子在手臂肌肉發育還不健全的時候,讓孩子過早的拿起了筆開始學寫字,導致入學時坐姿及握筆姿勢都不正確;在學前還學了部分小學基礎知識,孩子總覺得早就會了,導致課堂專注力差,小動作多。這些習慣養成了,老師也很難糾正。作為家長在糾正孩子錯誤的坐姿及握筆姿勢這件事上,也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同時因為擔心孩子的視力,還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每次看到孩子不自覺的趴在本子上寫字,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而導致作業粗心出錯時,再回憶學前的拔苗助長的行為,總是感到后悔和自責。
? ? ? ? 現在看來,學前教的不正確真的還不如不教。
? ? ? 關于幼兒園小學化的危害,讓我們從“雙胞胎兄弟爬樓實驗”開始談。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試驗,是由一位叫格賽爾的美國心理學家完成的。這個試驗就叫“雙生子爬梯試驗”,研究的是雙生子(即雙胞胎)在不同的時間學習爬樓梯的過程和結果。格賽爾選擇了一對雙胞胎,他們的身高、體重、健康狀況都一樣。格賽爾讓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開始學習爬樓梯,48周的小孩剛剛學會站立,或者僅會搖搖晃晃勉勉強強地走,格賽爾每天訓練這個孩子15分鐘,中間經歷了許多的跌倒、哭鬧、爬起的過程,終于,這個孩子艱苦訓練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時候,他終于能夠自己獨立爬樓梯了。雙胞胎中的弟弟,基礎情況跟哥哥完全一樣,不過格賽爾讓他在52周的時候才開始練習爬樓梯,這時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勢已經比較穩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剛開始練的時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著哥哥訓練,自己也一直躍躍欲試,結果,同樣的訓練強度和內容,他只用了兩周就能獨立地爬樓梯了,并且還總想跟哥哥比個高低。格賽爾原來認為這只是個偶然現象,于是他就換了另一對雙生子,結果類似;又換了一對,仍然如此。如此反復地做了上百個對比試驗,最終得出的結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學習爬樓梯的效果最佳,能夠用最短的時間達成最佳的訓練效果。
? ? ? ? 此后的幾年,格賽爾又對其他年齡段的孩子在其他學習領域進行試驗,比如,識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將試驗領域擴展到成人的學習過程,都得出了相類似的結論,即任何一項訓練或教育內容針對某個特定的受訓對象,都存在一個“最佳教育期”!
? ? ? ? 這個研究表明,對幼兒進行的任何提前的學前教育只會事倍功半,而到適當的年齡進行適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規律。
? ? ? ? 現在,很多低年級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總愛開小差,嚴重的還愛搗亂,很大原因是因為已經學過小學知識。上了小學后不用太用功就能獲得好的成績,這會導致這些孩子課堂上不愛動腦筋、不愛思考、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
? ? ? ? 從成長規律分析,給孩子灌輸的知識和內容高于孩子當下的認知、思維、發展水平,無異于拔苗助長,有礙于孩子長遠發展。這種行為只能讓孩子一時領先,讓孩子在后期慢慢產生一種由高峰漸漸滑向低谷的感覺,很可能會挫傷孩子自尊心。
? ? ? ? 從生理角度分析,孩子在幼兒園本來就是做游戲的,如果不讓孩子玩,無異于剝奪童年的快樂,孩子的童年就少了天真、爛漫。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小學化的幼兒園和學前班是摧殘兒童的集中營,這話一點也不過分。
? ? ? ? 從認知角度分析,讓幼兒園孩子直接學習小學內容,相當于讓孩子跨過本階段,跳到下一階段,這就打亂了認知發展的順序,破壞了認知過程,會阻礙孩子的獨立性、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 ? ?
? ? ? ? 從興趣角度分析,感興趣的東西不讓學,非要學認字、算術、拼音、外語等孩子不感興趣的,孩子會退縮、厭學甚至產生退學的念頭。提前教學,讓一部分孩子對小學一年級內容很熟悉,而另一部分孩子對內容很陌生。上課時,“早熟”的學生了無興趣,不認真聽講,擾亂了上課氣氛。對小學老師來說,最難教的孩子不是上學前知識準備不足的孩子,而是缺乏學習興趣的孩子。
? ? ? ? 以上分析詮釋,操之過急只會帶來適得其反的結果,有多少孩子硬是被想要贏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們傷害了,又有多少孩子好的創意被自作聰明的家長給扼殺了。所以,對孩子的入學準備,家長不要搶跑。人生處處都是起跑線。相比急功近利地教知識,我們更希望能培養孩子一些受益終身的能力和習慣。
? ? ? ? 教育部明確提出幼兒園禁止“小學化”,一年級嚴格實行“零起點”教學。但是“零起點”并非“零準備”。
? ? ? ? “幼小銜接、貴在科學”。
? ? ? ? 我們應該從孩子一進幼兒園開始就培養其生活、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基本素養。幼小銜接不是一個臨時突擊的短暫過程,與其帶孩子“搶跑”,不如做一些對孩子有長遠幫助的準備工作。
? ? ? ? 從長遠上看,能力和習慣的差異,決定了大多數孩子的成績。
? ? ? ? 家長可以按照兒童成長的科學規律,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著重培養孩子三種能力,即學習力、創造力、想象力;兩項技能,即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一個習慣, 即閱讀習慣。
? ? ? ? 家長在孩子上學之前,應激發孩子對小學校園的向往;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和學習習慣。
? ? ? ? 家長更要了解,一個合格的小學生應具備哪些良好的行為和學習習慣,并積極培養和幫助孩子養成這些習慣:
? ? ? ? 一是要養成課前準備的好習慣,比如課前預習,準備好第二天需要的學習用具,上課鈴,能夠準時等候老師來上課。
? ? ? ? 二是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要常常帶領孩子涉足書店、圖書館等處,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的習慣。這種興趣和習慣越早培養越好,一經養成,受益終生。
? ? ? ? 三是要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要學會傾聽,在別人說話時,要專心致志地聽,了解對方特別是老師說話的意思和要點。
? ? ? ? 四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入學后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作業不拖拉、不磨蹭;作業本保持整潔,不亂涂、亂撕等;培養孩子自己查看課表、整理書包、帶好一切學習用品;為孩子準備幾本有益的課外書籍并督促他每天定量閱讀,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 ? ? ?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對孩子今后的學習大有益處。
? ? ? 很多家長在孩子升入小學之后,都淪為“陪讀”、“侍讀”,而且對這種狀況感到無可奈何,總覺得“孩子小,記不住作業”;“不看著她,她就不寫作業!”等。孩子剛上小學,在家做功課時,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與幫助是必要的,但有的家長在孩子做作業時總是陪在旁邊,一切準備工作由家長來做,有了困難家長馬上予以解決,做作業時家長盯著,做完作業由家長檢查、改錯,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一種依賴心理,不陪就不讀,這樣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都難以形成和發展。而磨蹭與等待的惡習也會隨著增長。
? ? ? ? 因此給我們家長提個醒:
? ? ? ? 1、有些事情在成人看來非常簡單,但孩子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做到,因此家長一要要做到:耐心細致不急躁、嚴格要求不替代、持之以恒不心軟。
? ? ? ? 2、孩子的教育最忌“不一致”,家庭成員之間,包括父母與祖輩之間一定要在教育觀點、教育行為上保持一致性,否則將事倍功半。
? ? ? 3、孩子要入學了,家長要盡可能少看或者不看電視,多看書讀報,為孩子營造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學習氛圍。家長更要以身作則,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 ? ? ? 4、正確的分析自己的孩子,根據每個孩子的特性來培養,不要好高騖遠或輕言放棄。
? ? ? 5、別在孩子的面前開一些容易誤導孩子并有損自己形象的玩笑,這個很重要,因為孩子的認知水平和成人是有差距的,一定要進行正強化的引導和溝通。
? ? ? ? 對于孩子的教育,是馬拉松式的長跑,不在于起跑早一點還是晚一點,關鍵在于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養成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如果一個孩子真正喜歡學習,熱愛學習,具備了學習的品質和良好的學習能力與習慣,學了什么、學了多少和學到什么程度,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最后,希望家長提前學習,爭做學習型父母,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積極攜手幼兒園和學校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為孩子幼升小及終身的健康成長保駕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 2021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