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本文要分享的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中青年與哲人的第三次對話: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如果你還沒有看過第一和第二次談話,可以去閱讀一下我的上二篇文章。
前情回顧
第一次談話
第一次談話主要解釋了換個角度看問題,對問題的看法就可能完全不一樣。
如果試圖尋找導致現狀的原因,你就可能會陷入一種無助和悲觀的心態,認定現狀無法改變,就像你對那些發生在過去的傷害你的事情無能為力一樣,如父母離婚,親人虐待,朋友背叛等。這些所謂的原因雖然都不是你的錯,而你卻要承受它們帶來的影響同時還無法改變。這種尋找原因的來解釋現狀的方法叫做原因論。原因論過于悲觀,讓人無奈。
其實你可以換個角度,不去尋找導致現狀的原因,而是尋找現狀的目的如不愿出門的目的,臉紅癥的目的等。這種尋找現狀目的的方法被稱為目的論。
目的論否認現狀是因為過去的事情引起的,不接受心理創傷這種解釋。目的論通過尋找現狀的目的,揭開人們隱藏深處不遠承認的目的,如臉紅癥可能是你為了達到不向暗戀對象表白的目的而產生的生理反應。
目的論要求人們直面現狀的目的,破除那些為掩飾目的而編織的謊言。這需要勇氣,只有擁有了這樣的勇氣才能取得改變,這也是阿德勒心理學被稱為勇氣的心理學的原因。
第二次談話
第二次的談話主要解釋了:與人比較是引起自卑感的主要因素,自卑感也可能是因為和自己目標比較導致的。
競爭的勝負會引起自卑感或優越感,而這兩者卻都不是真正健康的心里反應。有的人會把和別人比較的缺點作為自己不能改變的借口,如因為我學歷低所以我找不到好工作,從而拒絕進步。還有的人到處炫耀自己的優勢,如炫富,炫工作等。
競爭的壞處還不止于此,勝負觀還可能引起權利爭奪,因為大家都想贏,都想讓別人屈服,所以會不遺余力的維護自己的立場而不在乎對錯。即便一方占據了下風,暫時屈服,但他也不會真心認輸,而是可能通過報復的方法來進行抗議和企圖扳回一局。就像孩子與家長的權力之爭,大部分時候孩子無法贏了父母,但孩子會采取別的方法來向父母報復,比如生病,叛逆等等。
要超越自卑感和優越感,那就要放棄競爭關系,把人看成伙伴而不是對手。不與別人競爭的人會把自身進步看成成功的標志,而不是與他人比較。
第三次談話-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自由與被討厭
接受別人的期待和給別人以期待都會讓人失去自由。當接受別人的期待,事事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你就需要按別人給你設定的劇本演戲,就像你的父母讓你考這個大學,那個專業,難免會和你對自己的想法有差異。而這種差異就會成為你的煩惱,讓你感受到約束和不自由。
如果你對別人有期待,希望別人按照你寫的劇本去演,那當別人不按你說的做或是做得不如你期待的好時,你也會感到煩惱。
如果你想獲得心靈的自由,那就既不能接受別人的期待,同時也不要期待別人。如果你這樣去做了,那些期待你的人難免不能接受你的行為,那你就會被他們討厭。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賞罰思維的缺陷
人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滿足比人的期待,主要是受賞罰思維的影響。
如果做了好的事情就能夠得到表揚,那么沒有表揚你還做好事嗎?如果你覺得沒有人表揚就不做好事,那么你就受到了賞罰思維的影響。這也是賞罰思維的缺陷。
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是先有了希望獲得表揚這個目的,所以才去撿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夠得到任何人的表揚,那就會很憤慨或者是下決心再也不做這樣的事情。很明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想法。
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不代表自私
自私是指那些不接納別人的期望,卻試圖讓別人無條件接受自己期待的人。
你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不代表你自私,因為同時你也不要求別人活在你的期待中。這種不互相把期望強加在彼此頭上的變化,會讓關系雙方都能輕松下來,不必為了那些執拗而苦惱。放下對別人和來自別人的期待,你就獲得了自由。
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是一種讓人不限于別人期待的和期待別人的武器,要搞清楚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不是你的課題,就不要妄加干涉,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
課題分離不是放任主義的借口,不是說不干涉不屬于自己的課題,就可以不做出任何努力,聽之認之。放任是一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態度,而課題分離可能需要你了解情況并隨時準備施以援手,而不是粗暴干涉。
課題分離的底層邏輯是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任何其他人的干涉都不能改變你。
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課題分離需要更有耐心
有些情況下不進行課題分離而是干涉別人的課題會更加容易。例如孩子總是系不上鞋帶,對繁忙的母親而言,直接幫孩子系上要比等著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是,這種行為是一種干涉,是在剝奪孩子的課題。而且,反復干涉的結果會是孩子什么也學不到,最終還會失去面對人生課題的勇氣。阿德勒說:“沒有學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會想要逃避一切困難。”
人際關系的主動權
當人們想要改善人際關系時,總會有很多擔憂,擔心對方沒有改善關系的愿望,擔心對方會為難你等。但當我們決定把改變人際關系的權利握在自己手上時,對方擁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對我主動靠近他這件事持什么態度等,這些與我都毫無關系了。即使對方根本不想修復關系也無所謂。問題是我有沒有下定決心,把“人際關系的主動權”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反如果你太在乎對方的看法,被認可欲求所束縛,那么“人際關系的主動權”就會永遠掌握在對方手中。
寫在最后
要想獲得自由,就要學著放下你對別人的期待,同時也不接受別人對你的期待,按照自己選定的生活方式去生活。這樣做會引來期待者的討厭,這就是自由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