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植樹節,外面是綿綿春雨。網頁中推送著關于植樹節的各類信息,告訴大家地球母親的情況,號召各屆人士動起來,親手種一棵樹。
即使是雨天也難以阻擋人們的植樹熱情。冒著雨、開著車、穿著雨衣趕去山中、坡上種下一棵小樹,認為是一件造福后代有意義的事。如此興師動眾,到底是環保還是一場秀。這同我們聽到哪的民俗村好,跑去吃了一碗十元的酸辣粉,發個朋友圈,沒什么大的區別。
我也知道環保危機 ,也知道沙塵暴、霧霾天、硫酸雨等這些早在高中時地理課本中就出現的名詞,也看過那些觸目驚心的癌癥村的圖片。可是這么多年,是否有所改善呢?
年年種樹,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為了種樹而種樹,而不是為了環保、責任而種樹。
真正的改善,不是在今天只種下一棵樹。
小時候羨慕同學家種的葫蘆,討來三顆葫蘆籽,刨了個坑,準備種下。來家里玩的同學立馬驚叫,葫蘆不是這么種的。他開始糾正我種籽的地方,應該是陽光好的地方,而不是大樹下;坑太深,空氣少,苗出不來,坑太淺,會被蟲子吃掉;籽尖要朝下,每個坑里種三個,保證出苗率;蓋在籽上的不是土,而應該是一堆牛糞;土不能壓太實等 等,在他的指導下種下了人生第一個植物。
待苗破出而出,嫩黃的枝頂著兩善綠綠的芽,興奮地逢人就說。接下來的護理工作必不可少,要觀察吐絲(葫蘆的藤)情況,在旁邊插入桿,讓絲向上爬。我找的竹竿很細,開花時還能承受,待枝繁葉茂,結果時已支撐不起,又想方設法讓它繞上附近的電線桿才解決。
秋天,看著一個個葫蘆掛在藤上,心中驕傲不已。
講這個故事,并不是夸顯種葫蘆的心得,而是說每一個種子從破土到發芽、從開花到結果,對種子來說,舉步維艱,要克服各種自然條件。而對于我們看護人來說,也有義務為它們的成長負責。
山林里的這些樹種的方法可對?如何選擇樹苗?坑要多大、多深?什么情況下用保護支架?如何防治病蟲?
后期的工作誰來接管?可有人為它澆水,施肥,除草、殺蟲。在以后的日子里,是任它們自生自滅,還是精心照料它們的成長?
種樹并非黃宏小品《花盆》中逗樂的那樣簡單:“挖個坑,埋點土,數著一二三四五”。它不是一項娛樂活動,不是埋入坑,掛個紅布,貼個小條,發個朋友圈就算了結,我們還得確保后期有人替我們照顧這些綠色的生命,讓它們茁壯成長,真正的為綠化做貢獻。
總是在這樣鄭重的節日,我們才會去反思 一下我們的環保問題,才會趕潮流一般,撥冗俗事,去親自種一棵樹,證明一下自己也是個環保人士。
環保更應該在日常的點滴里,在我們的每舉手投足里。
乘坐公交,綠色出行,低炭生活就是環保。
愛護身邊的花草樹木、照料好自己的植株就是環保。
節約水電、不亂扔垃圾,少用塑料袋,愛惜糧食和資源就是環保。
……
地球的每一片綠色,靠的是行動,也靠的是每一位公民切實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