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一個由國立清華大學同學開發的簡單手機應用,它只有一個功能:防止你沒完沒了地玩手機。
在并非必須使用手機時,你可在手機屏幕上播種一顆種子,如果在規定時間內忍不住誘惑,這株小樹就要瞬間枯萎,雖然明知道是假的,但還是有很多人下不了這個狠心呢——這款APP的小清新風格還真是治療頸椎病的一劑良藥,「拒當低頭族」的slogan也著實戳中了很多手機重度用戶的要害,Nice。
現在我想說的是另一個軟件,這玩意相當冷門,假如在大街上隨便抓100個人來問的話,多少會有幾個人用過forest,卻幾乎不會有人聽說過這貨:桌面樹。
此物出自一個環保組織:綠色生命NPO,創始人是被譽為「大地媽媽」的易解放女士。在該組織的官網(http://www.npo-greenlife.org/)上可以找到下載「樹種」的地方:http://www.desktoptree.com/Default.aspx
這個東西也非常簡單,只要打開就算是在「種樹」了,你可以看到樹苗(由于形象過于坑爹,這里就不放圖了)不斷長大,它不會像forest一樣阻礙你使用電腦的其他功能——大概就像一只桌寵一樣吧,但它有個了不起的地方:當你的桌面樹長成之后,綠色生命NPO會為你種下一棵真正的樹(至少該組織如此聲明)。
其實對此我是頗感費解的。首先毋庸置疑綠色生命NPO肯定會種樹,人家就是干這個的——問題在于,怎么才能說明這棵樹是因為你才被種下的呢?
仔細想想,還真是毫無作用,與某些商家宣稱的「買一瓶礦泉水為災區兒童捐獻一分錢」之流不同,你「培養樹種」的這一過程,并未產生任何價值,由于桌面樹只是靜靜地在桌面上趴著,沒有廣告、推送之類的東西,如此之長的在線時間似乎也并無變現渠道——也就是說,「為你種的那棵樹」無論從資金、人力還是土地上講,你都沒有作出任何貢獻,讓這棵樹被種下的人有:組織方、志愿者、捐款人,唯獨沒有你。綠色生命作為一個NPO,不可能因為你沒下載樹種,就把獲捐的錢存起來不用于公益活動;也不可能因為你下載了樹種,就哪怕是沒有錢也能變出樹來——毫無用處呢,桌面上的植樹者,除了讓自己的電腦多浪費了一點資源(由此又想到了這篇文章:做個環保主義的程序員 by陳皓 http://coolshell.cn/articles/7186.html)。
當然了,如此長時間地培養一只桌寵,多少也是會產生感情的,很難保證它的主人不會受此影響在此后為植樹捐款,但是,同時也無法保證明明就沒有作出任何貢獻的這位「桌面植樹者」就不會因此而產生了某種補償心理,反而引起負面效果。
有多少次,你被要求做出一點小小的改變來振救地球,比如,更換照明燈泡,或使用可循環利用的塑料袋。你可能還被要求購買一些叫做碳補償的東西。那基本是對你消耗的能量和過度的消費做出經濟上的補償。比如,因為乘坐飛機頭等艙而對環保感到愧疚的旅客會多幅航空公司一些錢,讓航空公司到南美洲種幾棵樹。
這些行動本身都是對環境有益的。但是們如果說這些行動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呢,他們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關心地球,促使我們在可能的情況下更加環保么?還是說,這些看似高尚的選擇反而會造成環境破壞,因為他們不斷地提醒我們,自己已經有了“綠色許可”!
有一項研究是關于“道德許可”對環保的影響。僅僅是瀏覽出售可充電電池盒有機酸奶等綠色商品的網站,就會讓人感覺良好.但是,更關注環保并不能真的導致善舉。研究發現,選擇購買環保商品的人更容易在之后的測試中說謊,以便從每個回答正確的問題上拿到報酬??傊?,綠色消費的美德為大家的破壞欲望找到了接口和發泄點!
所幸,應該不是所有的環保行為都會刺激人們的消費,或者毫無罪惡感的揮霍資源。當人們對罪惡行為做懺悔的時候,最有可能產生“許可效應”。比如,為了彌補家里用電消耗的碳能源,人們會多花2.5美元區多種一棵樹。這樣,消費者的生態罪惡感就得到緩解!這讓他們更有可能允許自己消耗更多的能源。有很多的初衷非常良好的懲罰機制都會出現類似的效果。但是,讓人們有機會為自己的環保行為付錢,替代曾經被破壞環境的行為時,比如,人們愿意多花10%的電費使用綠色能源,卻不會出現這種“許可效應”。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經濟學家推測,這是因為這種行為不能減輕消費者的罪惡感,而會增強他們對環保做出承諾的感覺。當我們愿意花更多錢使用風能或者太陽能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視為地球做好事的人,然后我們會一直覺得自己身上有這樣的標簽,于是我們會尋找更多的機會實現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如果我們想促進別人的環保行動,更明智的做法就是強化他們環保人士的身份認同,而不是讓他們花錢購買融化冰蓋的權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elly McGonigal《自控力》
如上所述,桌面樹或許強化了用戶環保人士的身份認同,但我認為比較坑爹的是,它確鑿無疑地并沒有使這份認同有任何產出,那些并未意識到這一點的「屏上種樹」者是否會產生并不恰當的「綠色許可」,也很難說——to be honest,我其實是覺得桌面樹這東西挺煩人的,不,所有不必要開啟的軟件都神煩,有句話不是這么說么:「哪怕我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上QQ,我也絕對不能容忍它開機自啟!」這份厭惡本來應該按照「如果您在桌面種一棵樹,我們就在祖國邊陲為您種一棵樹」的口號換取了一份實在的綠色收獲,可惜,雖然不忍心,我還是得說這是個失敗舉措。
現在,我思考的問題是:能否把這個程序改造得更加實際而高效?
應該有人聽說過一個叫做 Seti@home(在家尋找外星人)的項目。這是一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研計劃,看起來很荒誕,但確實已經運行了很多年了。有意支持發現地外文明工作的網友可以下載該計劃的執行軟件(下載鏈接:http://setiathome.berkeley.edu/),然后該項目就可以利用你的計算機進行龐大的數據運算——就好像利用全球志愿者的PC聯合構成了一臺超算。
這種想法真的是非常有趣,并且非常值得借鑒。環保,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將資源合理化分配,由于人性,我們很難做到「絕對合理」,但至少應該向這個方向前進,或者說試圖把人性包含于條件,再進行合理化分配。很多環保問題都是這樣的:怎樣把看似毫無意義的東西變得有價值?
老生常談的廢物利用、變廢為寶就不提了。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能不能把我們日常生活的能量(如敲鍵盤產生的機械能)收集起來,為人所用?(http://zhi.hu/eDUD)最高票答案提到了一種十分有趣的玩法:
利用驗證碼識別文檔
對于很多人來說缺德到家的驗證碼,不但完成了辨別輸入者是人是機的本職工作,還為文檔整理這樣的人類智慧積累大業添磚加瓦,真是功不可沒。
至此我想說的應該已經是很明晰了。桌面樹的創意很有搞頭,不過擴散范圍極其有限,且實際并不具備變現能力;forest用戶眾多,而且我記得已經有用戶聲稱即使是做個收費版的也可以接受,但僅僅種植虛擬的樹,不單是有些微浪費,或許就軟件本身功能而言也是猶有不足。
本文的想法就是如此:桌面樹本身除了占用電腦內存毫無價值,forest開啟的時候手機也只是單純地運行著一個不讓你運行其他程序的程序——為什么不讓這樣的過程更有意義、更有趣一點呢?
當然了,以上只是外行人的一番臆斷,實際情況可能會很復雜。但既然有了想法,哪怕再粗陋,不說出來也會很難受呢——所以接下來筆者會試著直接聯系這兩款軟件的開發者,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