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華夏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始皇在消滅六國后,自認為功勞蓋過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改稱皇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為什么這樣一位叱咤風云的千古一帝,會在自己身亡后,國家土崩瓦解,二世而亡呢?受失敗論的影響,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秦朝既然被滅,那一定是無惡不作,人神共憤的。那這樣人神共憤的王朝是如何消滅東方六國的呢?以此類推,是不是東方六國要更加殘暴,更加無恥至極呢?今天大家就一起來聊聊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首先講內部原因:
第一點:勞民太甚。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但是這樣的人也有對應的毛病,那就是好大喜功。本來能夠在有生之年滅一國已經不容易,但是秦始皇卻消滅了東方六國,這六國可不是軟柿子,都是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戰爭的洗禮才留下的,秦始皇耗盡國力消滅了這些國家,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統一后的秦國也需要恢復一下。但好大喜功的始皇帝不體恤百姓,各種大工程接連不斷的向百姓壓來,先是修長城,拒匈奴,然后修直道,方便軍隊調動和糧草運輸,再次是修靈渠,靈渠的修建既有為百姓農業灌溉所用,更是為了南征百越運糧所用。除此還有建秦始皇陵,阿房宮,在對外戰爭方面有大家熟悉的一北一南,雖然這些工程大多數是為了子孫萬代著想的事,但秦始皇想在自己生前就全部完成,這不太現實,已經超出了百姓的極限。這才得罪了百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隱患徹底埋下了。
第二點:秦法太嚴。秦國在戰國初期本是西陲小國,和戎狄為伍,東方六國是看不起秦國的。真的是天下卑秦,但秦國有著那股子韌勁兒,就是不服輸,秦國的鄰居魏國在經過李悝變法后國力強盛,再有吳起訓練的魏武卒,魏國在戰國初期就是老大,想打誰打誰,看你不爽就搶點地方,秦國要不是因為位置的原因,早就被大魏王滅國了。在秦孝公時期,這位君王想著改變天下卑秦的局面,收回被魏國占據的河西之地,發布求賢令,魏國的中庶子衛鞅是個有能力的人,但在魏國不得志,他西去秦國,君臣二人經過互相試探,最終發現對方就是對的人,商鞅考察秦國風土人情,最后在李悝變法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秦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改良,并增加其他內容。經過深徹的變法,秦國打敗了強大的魏國,天下卑秦的時代也結束了。可以說商鞅制定的法律是秦國強大的根本,而秦始皇是商鞅的鐵桿粉絲。
這些法律中之所以有成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為有些法律太過死板,以陳勝吳廣的事來說,就是因為天下大雨,誤了日期,這本是不可抗力,但依照秦法當斬。后面劉邦也是一樣誤了日期,怕被殺,然后就反了。其次,有些法律得罪了貴族,秦國已經廢井田開阡陌了,但東方六國中有些貴族還在實行井田制,這些六國貴族雖然國滅了,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勢力還是有的,或明或暗的給你使壞。秦法的嚴苛,讓東方六國的貴族以及百姓無法適應,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就犯了砍頭的罪過。逼的人只有造反一途。
第三點:不立皇后,不立太子。太子是國家儲君,秦始皇多次巡游,大后方空虛,不知道這是自信還是自大。那些六國貴族,很多人都散布在咸陽城內,皇宮內既無女主人,也沒有太子監朝。后人推測秦始皇不立皇后是受了自己母親的影響。他對女人已經沒有任何信任。至于不立太子,有人推測是秦始皇自覺身體很好,本人還妄想著長生不老,而且這樣一個乾綱獨斷的帝王,怎么會輕易的把手中的權力分出去。這樣才讓趙高李斯等人鉆了空子,倘若已經有太子,趙高李斯再想搞事情,怕是不容易。
第四點: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過急。郡縣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權的,也是比分封制更優的制度。但凡事有個輕重緩急,秦滅六國后,天下還沒有完全安定,四方還需要守衛,這時如果分封秦國王子,則他們可以在秦國面臨危險時救援秦國,畢竟相比外人,秦國宗親總不希望秦國被外人取代。漢朝就是吸收了這個經驗,才在立國之初大封諸王,穩定國家。當然,分封的壞處也很快顯現,直到漢武帝時采用董仲舒的推恩令,才逐步消除諸侯王的勢力。
第五點:趙高太過貪婪,為了稱帝,不惜毀掉秦國。趙高是個有能力的人,但凡能做大惡的,他自身一定有過人的本事,不然也做不了那么大的惡,趙高精通法律,還寫得一手好字,深得秦始皇信任,還是胡亥的老師,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會讓胡亥繼位,因為胡亥對這位老師是充滿信任的。秦始皇身邊最親近的人并不是趙高,而是蒙毅,有一次趙高犯了罪,蒙毅要殺掉他,趙高巧言令色,讓秦始皇饒了他。從此趙高開始恨上了蒙毅,至于趙高的合伙人李斯,則是內心恨蒙恬,蒙恬文武雙全,還是公子扶蘇的老師,趙高正是利用這點,才拉李斯下水,一起推舉胡亥登基。并假傳圣旨,賜死扶蘇,蒙恬,殺死蒙毅。
扶蘇的死亡,蒙氏兄弟的相繼離世,讓趙高輕而易舉的成功了,蒙恬的死亡,不僅犧牲了自己和蒙毅,更是讓30萬大軍,群龍無首,后期更是因為趙高的惡行,導致很大一部分軍隊按兵不動,不去救援秦國,眼睜睜看著秦國滅亡。
趙高利用胡亥的信任,清除異己,先是嚇唬胡亥,說其他兄弟對他登基不服氣,更有人懷疑胡亥登基的旨意是假的,要胡亥殺了他們,胡亥怕事情敗露,就殺死了他的兄弟姐妹,一點情面都不留。接著趙高指鹿為馬,把對自己不服的任寫個小本子記下來,一個個清算,就這樣,秦始皇時期留下的文臣武將,在趙高的淫威下,或死或逃,秦國的朝政亂作一團。處理了這些小蝦米,趙高開始處理丞相李斯,他先是用手段讓胡亥厭惡李斯,然后借叛軍之手殺掉李斯的兒子,在外掌兵的李由,這些做好了,趙高開始陷害李斯,說李斯和叛賊勾結,胡亥不明真相,趙高就處死了李斯。
此時的秦國,已經和秦始皇時截然不同,人才凋零,權臣一手遮天,胡亥沉迷酒色,不問政事,趙高并不滿足,他將魔手伸到了胡亥的身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秦國最后一位將領章邯投降項羽了,章邯自己籌兵,自己籌糧,還要防備趙高后面捅刀子,終于堅持不住了。這個消息傳到了胡亥的耳朵里,胡亥責問趙高,趙高覺得胡亥開始懷疑自己了。這才動了殺機。
由趙高的女婿咸陽令閻樂率領手下士兵裝扮成山東農民軍攻打望夷宮(今陜西咸陽市東北涇河南岸),以郎中令趙成為內應,趙高則負責指揮全局。在經歷一番砍殺后,胡亥見到了閻樂,此時的胡亥才大夢初醒,原來他一直信任的老師才是最大的奸臣,現在他的老師要來殺他了。直到此刻,胡亥還心存僥幸,他說要見見丞相趙高,閻樂不讓,胡亥仍不死心,哭喪著臉哀求:“那么,可以給我一個郡王當嗎?萬戶侯也行。”閻樂搖搖頭。胡亥絕望地叫道:“只要保全性命,我情愿做一名百姓,這總行了吧!”閻樂說:“我奉丞相之命,為天下鏟除暴君,你說得再多也沒用,快快自裁吧!”此時的胡亥,無可奈何,拔出長劍,結束了他可憐又可恨的一生。
秦朝二世而亡的外部原因
第一點:山東六國貴族。六國雖滅,但很多貴族并沒有死亡,他們或逃遁于大海之上,或藏匿于深山之中,或喬裝打扮于市井之中,只待天下有變,他們就會馬上反撲秦國。如張耳陳余,如張良,如項梁項羽,他們雖然不敢明目張膽的反抗,但是是潛在威脅,比如張良,就雇傭刺客,刺殺秦始皇。
第二點:廣大底層百姓。秦國的法律太過嚴苛,并且大工程接連不斷,百姓苦不堪言,而且秦始皇不懂體恤百姓,這才造成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后,天下響應。
秦國的滅亡原因還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