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神話里有極多半人半獸的怪物,人面蛇身、虎身、馬身甚至豬身。這中間有一種半人半魚的,叫魚婦,更是奇怪之極。
其他半人半魚之物,大多是人面魚身;這種叫魚婦的,是人死后的靈魂附在魚身上(半魂半魚)。這個靈魂還不是別人,正是顓頊。誰不知道顓頊是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黃帝的孫子,“五帝”之一?來頭實在不小。
《山海經·大荒西經》說道,“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蘇?!眰髡f大風從北方吹來,地下的泉水因風暴而溢出地面的時候,蛇會變化成魚;那死去的顓頊便附在魚的身上,死而復生。
《山海經》中的這一段,一直以來都頗讓人費解。“有魚偏枯”,意思是這種魚看起來并沒有什么生機,和魚在水澤之中半死不活的狀態很象,真是難以想象這種半魚怪物身上依附著神帝的靈魂?!吧吣嘶癁轸~”,蛇可以變成魚,但蛇從何來?山海經里沒有交代。有傳說認為此蛇是顓頊的化身,這種說法似乎無法釋定顓頊死后立即復生在蛇或是在魚?畢竟蛇身蛇形也是華夏人文始祖們的一種普遍形態?!邦呿溗兰磸吞K”,這一句話重復兩次,是傳抄時的謬誤還是重要事件的強調?不確定。還有,《山海經·海內東經》中關于顓頊說過,“鮒魚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四蛇衛之?!?顓頊死在“鮒魚”這個地方,和“魚婦”正好反序,這也是一種巧合嗎?
不管如何,這則神話是關于死生界限的。生死這件事可以稍稍想一想。古人什么時候意識到人終有一死,人死不能復生?不會太早。起碼在《山海經》中,復生的故事就好幾個。復生在上古先民看來是值得羨慕的神通,是美好的人生愿意,很可能也是一種日常。賦予魚婦這種神性,表明他們對優秀的首領的懷念,好人可以跳脫生死之外,靈魂不滅。我們看到中國古代墓葬文化中常使用人魚形象的玟飾,以寄托墓主人永生的愿望;這種人魚玟飾,八成就是魚婦,有使生命轉化、靈魂復蘇的作用。
古人沒有意識到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無論是永生或轉生,都有著起死回生的冀望,也付諸于行動,比如各個地域各種手法的木乃伊制作和神秘儀式?,F代人呢?雖然意識到,但不能正視。運用科技手段,能將人的遺體在極低溫度下保存若干年,這一點已變成現實。有醫學科學人士聲稱,人類科學一定會進步到讓符合條件、保存完好的遺體復活,只是時間早晚問題,這個時間可能是1個世紀。樂觀?悲觀?端看人的思想到達了哪一步。
在神話里,都不是問題了。生死問題本來就是區分神話與現實作品的標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