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次游棲霞山,均沿棲霞寺千佛巖一線游賞,因時間倉促或體力不足至小營盤而返。那條未選擇的路總是在遠處招引我,留下未能盡興的遺憾。我心想下次一定要沿西側線路去游覽一次。
今年,秋來了,桂花開了,菊花開了。棲霞山紅葉該紅了吧?我心里盤算著。十一月中旬,日日天晴,暖洋洋的,心想棲霞山丹楓可能還不是最盛之時,等幾天吧。那天我打開“天氣預報”一看,哎呀,后面十幾天都是陰雨,我急了,算了,趁著明天多云天氣,趕緊去吧!
第二天到了棲霞山,來到山門前,有點小失望呢!紅葉美景不及預期,僅有兩棵樹葉紅如炬,一處最佳攝影角度,好些人排隊等待。我想我以前拍過很美的照片,就匆忙進了山門往前走,“彩虹明鏡”處的丹楓美景也遜于我上次所見,小小遺憾。趕緊乘坐景區觀光車,直上北端高處,不一會兒,車在“始皇臨江處"停下了。
登上觀景平臺眺望,見大江東去,浩渺無際。江上一橋飛架,簡潔亮白的斜拉索和橋身遠看也就是幾條銀線而已,江面百舸,此處望去也像是孩子擺弄的模型玩具了,袖珍的很。
這里的廊軒亭臺均為2006年春修建的仿古建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巡,從南方順長江先下而上,行至金陵,駐驊江嵊,順道登臨攝山,留下了這位中國歷史上千古一帝的足跡。這不遠處一塊石碑記載了這一盛事和遺跡:“……始皇此次登臨攝山縱目,并埋雙璧以祭告天地,更敇李斯篆文立石,以明示天下等舉動,皆表明此次登臨非一般僅為巡視大江與覓渡;貴為一次體現始皇為混一宇內,巡狩藩疆,橫絕六合,雄視千古之意。”
悠悠千載,在宇宙也只是一瞬間。站在這里,腦海里有些東西盤桓不去,我且借別人的句子這里一用,莫究啊!
“萬里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沿著坡道邊上的木步道緩緩下山,路兩邊不時有一樹一樹的楓紅,路過楓嶺和五松閣,那里均有亭和廊,可供游人觀景稍歇。駐足,四望,稍歇。賞起柱上的對聯:傲雪松針千樹碧,凌霜楓葉千山紅。建筑會說話,詩詞聯語助你神思飛揚……
在五松閣那里的叉路口看導覽指示牌,選擇去"疊浪巖”看看。這條路上游人不多,走出200米左右,就看到右邊山崖形狀有點特別,心里嘀咕,該不會是“疊浪巖”吧?但是看到周圍一個游人都沒有,又沒有看到景點標志牌,隨即自我否定,于是我繼續往前走,直走到文化園,才看到了幾個游人。看到景區保潔大爺,向他詢問疊浪巖所在,他支吾不清。我也就放下對“疊浪巖”的向往,想著去看另一景,便原路返回,走到那特別的山崖處,發現那一堆亂石望去真像迭翻涌浪的潮頭,仔細一看,亂石衰草中有一塊石碑,隱約能辯識出“疊浪巖”。呵呵,真是它啊!好寂寞的“疊浪巖”!跟著大批游人沿竹木步道繼續下山,桃花湖那里風景不錯,游人聚集較多。在桃花扇亭那兒依指示牌選擇往般若臺遺址去,般若臺這里如今是僧去臺空,只剩荒廢的臺基,不過上面浮雕仍栩栩如生。據說這處遺址系明代建筑,清代這里是棲霞乾隆行宮的一部分,為嬪妃們出游的憩息地和補妝臺,亦稱梳妝臺,后毀于清咸豐五年清軍與太平軍戰火。
累到不能再上,下山。路遇幾個學生,正嘰嘰喳喳抱怨,哪里有好看的楓葉。看到我,就問我。我就笑著告訴他們,心里暗想,走出這么遠,還沒看到好看的紅楓,怪可憐的呀!不過,往前走,就能邂逅那些美好啦!一邊走一邊賞景,左轉一條山道,走過去一看,居然到了紗帽峰,待月亭了,那是我上次游玩熟悉了的路線,于是順利回返,順利“打道回府”。
果然,從棲霞山回來的第二天是小雪節氣,雪雖未下,雨卻淋漓,又濕又冷。慶幸!我覺得自己看到了最好的棲霞秋色,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預設太過美好,容易失望;平和心態,容易收獲驚喜。享受并感激你所擁有的當下吧!
(寫于 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