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情是人生中非常美妙的一種經歷。只是當這種經歷發生的太早,才被稱為早戀。而中學階段就屬于戀情發生的錯誤時間。初中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心理上的“第二次斷乳期”,這個時期的他們特別需要關懷和理解,也并不挑剔關懷和理解來自于哪里。當同齡人能夠及時的給出這種關懷和理解時,他們在心理上就會有特殊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最容易發展成戀情,也就是早戀。
說來慚愧,從事教學工作至今,還沒有單獨處理過早戀問題。對與早戀問題的了解一部分是與同事的溝通,另外一部分則是自己在網絡上了解到的相關內容。從與同事的交流來看,家長大多對于早戀問題是談虎色變,而且多數應對乏術,經常采取強硬措施,結果適得其反。實際上對老師而言,這個問題也很頭疼。出現這種問題的學生一般還都不是“笨小孩”,心理敏感,情感豐富。處理不當還容易出現更大的問題。
關于早戀問題的處理,我比較喜歡從網上看來的一個小故事。蕭伯納年輕時喜歡騎單車,有一次跌斷腿骨,他的女同學很體貼的照料他,蕭伯納擔心自己意志不堅,會向這位女同學求婚,他決定溜走。可是不小心從樓梯上跌到樓梯下,兩條腿都跌壞了。結果他果然問她肯不肯跟自己結婚。當女同學點頭時,蕭伯納昏了過去。這個故事不論真假,卻反映了早戀的相關問題。早戀會給當事人帶來美妙的感受,但是由于當事人心理上的不成熟,根本無法理清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而且也無法承受早戀所帶來的后果。如同故事中的蕭伯納,因為女同學的照顧而產生好感,但又怕求婚而逃走,求婚得到同意的時候卻昏了過去。無論是嚇昏還是高興,都顯示了其心理的不成熟。這樣的故事,我覺得可以在處理早戀問題的時候,和當事人一起分享,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教師或者家長和當事一方在一起各自談談對此事的理解。這本身就顯示出家長或教師對于此事的平常態度,當事人也會在潛意識里將此事當做正常的交往,從而正視男女同學間的交往。
其次,平等的、面對面的溝通有助于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青春期的孩子在很多情況下并不清楚自己面對的是什么,所以對于早戀,可能其本身并不需要,只是覺得自己缺少來自家庭的關懷和認可。如果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需要,適時給予關懷和認可,那么其同學關系將仍然是純潔的友誼。而且這種溝通還有助于孩子及時梳理清楚自己的目標,遠大的目標需要風雨兼程,對目標本身的堅定向往,自然會讓他(她)避開早戀的岔路。
鑒于當今社會信息的獲取途徑多樣,孩子的成長速度通常超出我們的理解,因此,及時地溝通才是防范于未然的最好方法。從了解到的早戀事件來看,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者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現此類問題,而家庭完整,關系和睦,又能經常得到父母陪伴的孩子則多數都能避免此類問題。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缺乏正常的家庭交流,或者孩子認為沒有,這才會給早戀以可趁之機。
早戀其實沒什么,只是一次錯誤時間里發生的美妙邂逅,也許戀著戀著就沒有然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