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剛寫的時候,我寫的第一篇公眾號就是關于孩子自信心建立的文章。
以前,我以為只有那些性格內向,自卑,不敢說的孩子才需要構建自信心。
但其實是,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是內向的孩子,還是自信的孩子,都需要自信心的構建。
自我效能感
我們在生活中常提到“自信心”這三個字,在心理學的角度,自信心與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有點相似。
班杜拉認為,在某一情境下,決定自我效能感的四個主要因素:
行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決于過去發生了什么;以前的成功導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敗導致低的效能期望。
替代經驗:觀察他人的成敗,可以對自我效能感產生與自己的成敗相似的影響,但作用小一些。
言語勸說:當你尊敬的人強烈認為你有能力成功的應付某一情境時,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
情感喚起:高水平的喚起可導致人們經歷焦慮與緊張,并降低自我效能感。
尋找構建孩子自信心的不同層次
上面我們提到,從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孩子可以從自己行為上的成就,觀察別人的成敗,父母老師等長輩的鼓勵,相對應的目標設置,我們都能幫助孩子去構建他們的自信心。
通過平時我幫助不同性格的孩子,我發現了那些能夠構建孩子自信心的事情,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邁進,最終讓你從孩子的眼睛里看到迷之自信的光彩。
第一層次自信心的構建:
吃飯:在孩子大概1歲半時,手指能夠捏握東西,握住調羹吃飯,這時候,可以讓孩子嘗試握住勺子,將食物放進嘴巴里,自己吃飯。
很多媽媽可能會擔心孩子小,自己喂吃不飽。那么,大人先喂孩子大部分飯菜,小部分孩子自己喂。這個過程中,讓孩子享受到了,自己找準方向,把食物放進嘴巴里的成就感,又保證了孩子的進食量。
穿衣服:培養孩子穿衣服的過程,不僅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培養孩子的獨立的能力。在孩子2—3歲時,孩子的手部力量已經達到自己穿衣服的能力。
夏天的衣服比較薄,孩子慢慢穿也不容易受涼。教孩子衣服前后,正反的順序。買衣服時也買孩子能夠容易識記標志,從簡單到復雜,夏天到冬天。
從孩子的吃穿住行,最基礎的4個方面,孩子年齡階段本身便可以做到,孩子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里,構建了第一層自信心。
第二層自信心的構建:
3歲以后,每個孩子到了進入幼兒園的階段。從幼兒園的領域出發,有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這5大領域。
每一個孩子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多去發現孩子的優勢和閃光點。通過幼兒園技能學習,人際交往,適應環境等方面去構建孩子的自信心。
就像我們幼兒園,有健康領域的拍球技能學習。每一個孩子從開始拍球時,手剛準備拍,球就滾了。
孩子不停地重新撿球,拍球,撿球。第一天孩子會拍5個,10個,第二天孩子拍球15個,20個。
拍球時,我根據孩子不同的水平,增加或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同時,鼓勵他們:“你可以的,你能的,加油,你可以做到。”
下面這張圖,是我根據孩子的水平做的計劃和要求,可借鑒,了解自己家孩子技能學習的狀態,提出不同目標。
第三層自信心的建立:
第三層次自信心的建立來自于孩子身邊情感的建立。建立孩子的情感自信屬于孩子建立自信心的較高層次。
不只是孩子,成人也一樣。我們都希望得到父母,朋友,老師的無條件的愛和信任。
有時候,你會發現,你對做好一件事沒有很大的把握,但是你身邊那些關愛你的家人,尊重的領導,關系好的朋友,特別堅定的對你說:“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的。”
便被給予賦能。最后,你真的就把覺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完成的特別好從而獲得自尊,自信心。
有效建立自信心
我舉班級30個孩子通過拍球這個例子,整個過程中,不同程度的看到每一個孩子建立的自信心。
我們每個月對于每一個孩子的5大領域的學習,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標。
相信
今年6月份的時候,我們準備給孩子舉辦一個拍球技能大賽。在提出這個活動方案之前,班級所有的孩子連球都沒有碰過。
可想而知,老師的壓力有多大,要讓30個剛滿3周歲的孩子,一個月內不僅要學會拍球,每個孩子拍球的數量還要達到1分鐘60個。
所有老師開完后,都簡直想哭了。相互之間問:“孩子們能做到嗎?”
既然活動方案出來了,不管孩子能不能做到。
都只能相信孩子,他們能做到。
我自己就開始轉變想法,我相信每一個孩子不僅能做到1分鐘拍球60個,而且還能拍的最好。
適當期望
班級30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水平。給不同的孩子不同期望值和目標。
比如有些孩子運動方面,確實帶有優勢。我先給那些自己自由練習,靠時間積累,就能達標的孩子20個拍球的目標量。
再給那些需要老師和家長輔助的孩子,10個拍球的目標量。
最后給那些拿著球拍,球就到處滾的孩子,能夠連續拍3個球的目標量。
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水平不同的要求,關鍵在于讓每一個孩子先享受自己能夠拍球帶來的成就感,從而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鼓勵
直到現在,一直感謝和感恩我的兩個前任領導。她們讓我知道鼓勵的魅力 ,也讓我知道,你只要不對自己設限,你的潛力是無限的。
剛畢業的時候,我接待家長是特別害怕的,每次和家長說話前,我的手會發抖,聲音打顫。
那時候,我的校長給我們看了一部短片,名字是“永不言棄”。短片中教練帶著運動員訓練,運動員身上背著100多斤的成年男子,手腳著地,膝蓋不著地,向前爬行。
訓練過程中,教練喊了13次“對了,就是這樣”,喊了15次“加油”,喊了23次“別放棄”,喊了3次“不要停”,喊了48次“繼續,繼續”。
看完這個9分鐘左右的視頻,我內心特別震撼。之后,我面對家長時就是自信,大方,不怯場。
老師和父母還有一個角色,那就是孩子的教練。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多次講“孩子需要鼓勵,就如植物需要澆水一樣。離開鼓勵,孩子就不能生存。”
因此,在孩子們拍球時,我總是和孩子們說:你可以的,你能的,加油,老師相信你能做到。
鼓勵給孩子傳遞的最大意義就是:我相信你,我愛你,無論你是否達到標準。
自信心的個體差異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習、競賽、就業、成就等多方面的個體心理和行為。
那些發自內心,特別自信的孩子,你能一眼看出,他們走路都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