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1 講的是如何克服私欲成為圣人的問題。陽明先生認為做圣人就必須遏制私欲,把私欲在未萌生前加以防范,在萌生時加以扼制。
27.12這一段是陸澄與王陽明討論儒學致知之功夫和佛家的思善惡問題,也是儒佛之辯。陸澄認為隨物而格之功夫不易實施,以及此功夫與佛家不思善惡、本來面目之說有所不同。王陽明則借佛教本來面目來說良知。他說良知就是心之本體,寧靜是本然狀況。良知自辨善惡,而無須另去思善惡。他指出,致良知功夫與佛家的體段功夫,大略相似,所不同者只在于佛家有個自私自利之心,而儒學是要培養良知,依天理發動,致力于家國天下之事事物物之中,便不必刻意去除念頭、不思善惡,否則便陷于“斷滅種性”和“槁木死灰”狀態中。
27.13 這段陽明先生說了“戒懼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也是"必有事焉"。這和陸澄前面說的“提念頭、必有事、致良知、常惺惺”都是一回事!陽明先生批評陸澄在這段提的問題說得支離,自生迷惑,對“本來面目”未達一致之疑,都是因為有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