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謹以此文獻給我中學七班的老師及同學們!
? ?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就有了想動筆寫寫中學時代那些往事的念頭,只是不知道該從何處起筆?一天,休閑在家,我信手翻開“文革”時期出版的精裝本《毛主席詩詞》,當我讀到《憶秦娥·婁山關》時,那熟悉的詩句仿佛在眼前跳動,使我浮想聯翩:我想起了難忘的中學時光……
每個人都有過中學時代,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人生感悟,我的中學時代是在“文革”動亂時期度過的。
? ?那是 ?1974年的金秋,我們剛剛度過了一個沒有作業的暑假,從小學升到中學(大連第十六中學),我被分在七年級的七班。那個年代不分什么初中、高中,全國都實行的小學六年,中學三年的九年制義務教育。
? ?來到了新的學校,走進新的課堂,教室前面寬大的玻璃黑板上,14個耀眼的大字,映入了我的眼簾:“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是用蛋黃色粉筆書寫的行書體,宛如金色的麥穗,在一片廣袤的田野上隨風搖曳,溫暖靜謐的午時陽光,透過窗簾使教室顯得格外寬敞明亮。
? ? 伴隨著上課的鈴聲響起,一個30歲上下的女老師懷里抱著一個備課夾子,輕盈地走上講臺, 老師留著齊耳短發,娃娃臉,中等個,長相有些像一代歌后鄧麗君。
? ? 老師開始自我介紹說:“我叫‘石永娟’,是你們的語文老師,也是你們現在的班主任老師,今天我們這一課就從毛主席的這首詞句開始講起:
?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她的語音甜美沙啞有力,真是令人難忘的第一課!我瞪大眼睛全神貫注地聽著,仿佛周圍的空氣都在凝固。
? ?毛主席的詩詞《憶秦娥·婁山關》中的一句詞,意思是:雄關和漫道像鋼鐵一樣難以逾越,而今我們要從頭開始征服它……
? ? 今天你們無論從哪所學校來,也無論你們以前做什么,從現在起,你們都要從頭開始,走新長征路,做社會主義新人……”
? ?老師的語調不高,為人平和,講課引人入勝、娓娓動聽 。
那個年代“文革”還沒結束,人們信奉的是“學習無用”論,校園里,課堂上起哄,結伙打架等事情司空見慣。女老師被男生氣哭,講不下去課的現象也時常發生。幸運的是我們班級沒有這么調皮的同學,也沒有起哄、罷課的歪風。
? ? ?雖然說初中三年我們沒有學到多少文化知識,但是很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對我們人格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 ?那三年里,我們“學農”,在“農科研”,農民伯伯教會了我們怎樣種菜,平生第一次出遠門,又過集體生活,激動、好奇的心情難以平靜,記得去“農科研”的第一天,我被分配到伙房,在灶爐做“火頭軍”,每頓飯做完,我除了牙是白色外,其它都是褐色,同學們都笑我是“剛果”人。在“農科研”我們自編自導的文藝節目還在家長會上匯報演出了呢。由袁輝力同學執筆,我表演的山東快書《農科研勞動》受到了好多家長的贊賞。
? ? 那三年里,我們“學工”,在“校辦工廠”高高的煉鐵爐臺上,我們頭戴煉鋼工人用的帶玻璃罩的帽子,手戴厚厚的帆布手套,腳穿厚底的大頭鞋,身穿白色的帆布工作服,被攝氏2000度爐火映的滿面紅光、神采飛揚。
? ?那三年里,我們“學軍”,盛夏,難耐的溽暑醉如酒,在學校的操場上我們身穿綠軍裝,手握五尺槍,走分列式,喊:殺!殺!殺!個個精神飽滿,汗流浹背,尤其是女生,甩著兩條小辮,邁著整齊的步伐,英姿颯爽、斗志昂揚,猶如當年的“南海姑娘”,不愛紅裝愛武裝。
? ?那三年里,我們自發的組織“馬列主義學習小組”,學習《共產黨宣言》、《論費爾巴哈》、《路的維西、費爾巴哈和德國古代哲學的終結》。很多東西雖然我們朦朦朧朧,可我們依舊孜孜不倦地學習,感覺我們真的能砸碎舊機器,解放全人類似的。
? ?寒假里我們走進大學校園抄寫哥哥姐姐們的大字報,批判“封、資、修”,批判舊世界。
? ? ?那三年里,我們倡導“一幫一”,“一對紅”,學習好的同學幫助學習差的同學,進步的同學幫助落后的同學,同學們經常開展談心活動。
? ? 那三年里,我們熱愛文藝,魯巖同學的二胡獨奏《賽馬》;孫培玉同學的手風琴獨奏《火車向著韶山跑》悠揚奔放,如癡如醉。
? ?1976年10月為紀念紅軍長征40周年,我們全班演唱“長征組歌”震撼校園,龐壽成、鄧娟同學的領唱更是錦上添花、珠聯璧合。
? 那三年里,學校運動會我們年年奪第一,胡大群、陳錫忠、關德斌、付金萍、馬琳、劉利平、吳成友等許多同學都為班級拿過分、得過獎。
? ?記得那是1975年的秋季運動會上,隨著一聲發令槍響,女子60米短跑開始了,運動員們個個健步如飛,你追我趕,快到終點的時候一個黑黑的女孩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最先沖到了終點,全班沸騰了,“劉利平、劉利平……”的喊聲響徹全場。
? ? 200米、400米、800米一個個田徑項目在進行,下午1點左右男子1500米賽開始了,班級體委胡大群邁著那兩條長長的腿如“神鹿”一樣的優美,為七班又添了一塊金牌。
? ?運動會上段麗華是大會的播音員她那美麗的聲音如天籟之音不斷地回蕩在運動場上……
? ? 三年寒窗轉瞬即逝,77年我們中學畢業了,同學們各奔東西,有的當兵、有的下鄉、有的留城。
? ?走出校園的同學們,在各自不同的領域,開始了新的征程。有從政的、有經商的、有在業務崗位上盡職盡責的、有在艱苦的崗位摸爬滾打的;有下崗的、有失業的、有成功的、有失敗的、有一帆風順的、有一波三折的。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旅程里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感慨和體驗。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40年的崢嶸歲月,繪制了不同的人生畫卷,無論成功還是失敗,我們的事業都將落下帷幕。
? ? ?遺憾的是我們的石永娟老師,我們的七位同學,他(她)們沒能越過人生的“雄關”,他(她)們英年早逝,在地下長眠。
? ? ? 1996年的冬天,有同學告訴我說:“石老師住院了,是乳腺癌術后骨轉移,住在劉利平同學所在的醫院(大連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幾天后,我們幾個同學商定,一起去醫院探望老師,石老師住的是四人間病房,看到我們來,她顯得很高興,聲音還是那么輕柔溫和,說話氣力略顯不足,身體比一年前我們聚會的時候消瘦了許多。幾個月以后,石老師就離開了人世,追悼會的那天,前來為她送行的有幾百人,把殯儀館的吊唁大廳擠得滿滿當當。人們泣不成聲,無不為這位優秀的老師離世而惋惜。
? ? 還有我們的七位同學,他們也都過早的離開了我們,有幾個同學從畢業都沒能見上一面,可是他們小時候的音容笑貌卻常常在我的腦海里縈繞……
? ? ? 中學時代我們很多故事,很多回憶都讓我難以釋懷……
? ?有一次,我和張麗君同學電話里嘮嗑,她說“你文章寫的好,接地氣,”我說,“這都得益于我們的中學時代,是老師的辛勤培育,和班級良好的學習環境,夯實了我們今后發展的基礎”,我大概統計了一下,七七年恢復高考以后,我們班先后走進大學的有十幾個,這足以說明我們班級是人才輩出啊!
? ? 2015年的深秋,我們又一次聚會在大連市工商賓館。每一次相聚,每一次感慨。因為皺紋又悄悄的爬上了我們的臉,年輕時的青絲都已變成了白發,月有情,星有淚,無情的歲月如流水。如今我們都已到了臨近退休的年齡,也將步入人生的晚年,如何能走好我們生命里的最后一段?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需要我們自己來努力!
? ? 2017年是我們中學畢業40周年,讓我們敞開胸懷,去擁抱我們的未來,在每一次的相約、每一次的期待都不能沒有你!
? 鳴謝張麗君、劉逢瑜、劉利平同學對本文的幫助。
原創: 尚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