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紙媒工作,以前常常聽到同事們喊累,累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比如工作時間長:記者們被要求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待命,有新聞發生立即趕往現場;編輯們要熬夜班,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工作,很緊張。比如工作壓力大:記者們一早醒來要自己去找線索,完成采訪也要斗智斗勇;編輯們不能出一點錯,尤其是政治差錯,一旦出現可能立即丟了飯碗等等。所以,有同行英年早逝,常常互相告知,自嘆命苦。
這兩年紙媒廣告呈斷崖式下滑,效益不好,報社無奈大量裁人,并且給留下的人員降薪,工作又大幅度加碼——奇怪的是,這種喊累的聲音卻漸漸消失了。
我認識的一位新媒體從業人員,以前做網站編輯,常常感嘆不適應,看電腦時間長了眼睛干澀,手指總摁鼠標導致后背疼痛等。可是,現在她除了網站更新外,還要運營微信公眾號,辦公常要用手機,對眼睛帶來了更大的考驗,可她卻不再抱怨,笑容常常浮現在臉上。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認真反思一下,也許會發現道理的另一面:感到累,并不是我們做的事情太多了,反而有可能是太少了。
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父母退休之后,突然間無所事事,常常聽他們說這兒不舒服,那兒不舒服,連飯后出去散步也不愿意。可是后來,他們開了個賣雜貨的小店,退休前是老師的母親還做起了家教。一忙起來,精神好了起來,他們積極地找時間去鍛煉,身體上的疼痛似乎也消失了。
一位朋友,上班時大部分時間需要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以前常聽他提到身體的不適。前幾年,他在住宅附近弄了一塊地,業余時間開始伺候起地里的果樹來。鋤草、剪枝、收獲,從春到秋都有事可忙,一年下來,他說,身體的不適癥狀都沒有了。
多做些事,累的感覺反而會消失,這是為什么呢?
也許,大多數情況下的疲乏不是物理意義上的,而是心理上的。人生目標不明確,因而感到無聊,對日常的工作生活只是應付,由此產生累的感覺。而一旦一個人有了明確的目標,制訂了可行的計劃,有步驟地去做一些事,堅持一段時間,必然會產生正向反饋。這些正反饋則會消解疲累感,激勵人們繼續做下去。
人到底可以做多少事?以我的經驗看,人的潛力確實非常大,大到會超出你自己的想象。
還是以做編輯這件事來舉例。最初的報社編輯只負責編輯稿件,后續步驟,如錄入、組版、版式設計、校對,全有不同的人員來負責,這樣的情況下,一天一位編輯還只能編輯一塊版面。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位女編輯,因為第一個被要求一天編輯兩塊版面,竟因為太累,憤然辭職,去了異地的一家報社。結果不久,報社內每一位編輯都被要求一天做兩塊版,甚至三塊或者更多。再后來,組版員被報社辭退,編輯自己組版。現在,編輯要承擔的工作除了編輯稿件外,還有組版、版式設計、校對,一個人做了以前四五個人的工作。但是,編輯們不僅完全勝任,而且下班的時間還提前了。
網上也看到一些寫手的故事,也說明人的潛力是無窮的。比如,一般來說,女人下班回家后還要做飯、洗衣、帶孩子,一定很累。但確實有些女作者,不僅承擔了這些工作,還能不斷寫出爆款文章,吸引眾多粉絲。而且,一堅持就是多少年。
我們還常常看到有文章介紹,名校的學生、那些世界著名的公司的職員,都會帶著熱情,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學習和工作。他們也會說累,但并非不可接受。
由此可見,人的潛力是很大,不過,可以無限加碼嗎?
2013年,李開復查出自己患了癌癥后,曾發表演講,告誡人們要愛惜身體,并檢討自己以前深夜秒回員工郵件的拼命行為。盡管后來李開復接受采訪時說,“名利的浮漲讓我不知不覺間偏離了軸心,以致迷眩其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不自知。”將患癌的原因更多地歸結于心理的變化,而不是工作勞累,但是,凡事確實應把握好一個度。
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做更多的事,不過,有些事也需注意。比如每天的睡眠應該保證,成年人一天應睡六七個小時。比如每天鍛煉身體的時間應該保證。當然,至于采用什么方式鍛煉,可以按自己的身體狀況安排。還有,一些養生的道理應該懂得,比如飯后最好不要馬上工作,還是應留有休息或散步的時間。
有了這些保證,其他的時間都可以用來做事。不論你多大歲數,都可以朝著認定的方向努力。
你經常感到累嗎?不妨多做些事情。試一段時間看看,也許疲乏的感覺就會減輕,甚至消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