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n久,終于決定再次寫晨讀,其實一直都有看,心里也掛念著寫,但不知如何著手,更還沒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我。而現在開始我想通過閱讀,反省,把自己一點點打碎,再重組。
第一步:分析自身是否是個內向者。
人前,我會專注聽完對方的陳述后,再表達個人的意見。以來表示對他人的尊重,而來表示我在認真聆聽。
人后,我更喜歡一個人安靜的做事,思考,自身的作息規律不愿被打擾。一個人看展,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做所有的事情......
這段時間,認識了一個蠻優秀的男生。心中些許矛盾,為什么呢?一:因為對方優秀,是個不錯的交往對象,在一起應該能互相學習,成長。感性讓我接受。二:開始交往務必需要適時的聊天,這就擾亂時間安排,導致做事效率下降,長久下來,個人成長緩慢。比如,原本早起半小時的瑜伽,半小時閱讀。會變成問侯早安,再聊上個幾句;比如,下班后,會去上瑜伽課或看書或去健身房,一直到10店左右回家,洗澡護膚,睡前靜下回顧一天和反省。會變成斷斷續續的聊天。
總體來說,內向,外向對于自己應該是五五分吧。不偏愛熱鬧,但不拒絕,不逃離,有效社交。
第二歩:自身性格現狀需保持的地方。
在他人講話時,認真聆聽,不插話,這樣也能更好的深入思考分析對方的觀點。待他人講述完畢,給出真誠的建議。
第三步:對于改變需要作出的行動。
1.真誠地說出原因。比如:因為家人的事情導致上班遲到,說出實情,讓上司了解,可能會比默默忍受誤解來得有效。
2.走出舒適區。人會有慣性,就是在一種舒服的環境中待久了,會慢慢被同化。比如在工作中,妥善做好自己的事情后,幫助他人做一些事,在幫助的過程中,自身也會學習到更多,獲得成長。沒有一件事是白做的。
3.不斷練習。我喜愛瑜伽,所以幾乎每天都會自我習練,探索,感悟,精進。
補充:獲得的其余感想。
1.適當拒絕。
2.言語配合行動。比如:我最近認識了一位外國友人,我很好跟她保持交流。用話語表達我希望跟她交往的同時,買些她喜歡的小禮物,表示我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