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讀到這一章的時候,我想到了我們經常提到的“和諧”,這應該是很自然的。只不過《論語》中有子的本意還需要我們細細品味,他提到的“和”與我們今天的“和諧”相同而又不同。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在春秋時代,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孔子的“禮”即指“周禮”,解釋為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和:指調和,和諧,協調。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斯:這,此等意。這里指禮,也指和。
有子說:“禮的應用,最可貴的地方就在于和諧。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做到和諧也被認為是最寶貴最美好的境界。然而如果不分大事小事都按照這個標準去做,有時就會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在奴隸社會前期,社會階層等級森嚴,上與下,君與臣,父與子,長與幼之間的相處都嚴格遵守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人與人之間各安本分,不可逾越既定的社會規范。如此一來,社會形成了一種井然有序的和諧局面。
而到了春秋時期,以前那種簡單淳樸的社會風氣逐漸土崩瓦解,出現了臣弒君,子殺父的叛逆行為。
在此轉折時期,孔氏理論應時而生,所以說這里的“和”,其實是指整個社會按照“周禮”保持的社會穩定與和諧。
這樣的理論對于當時的社會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維穩作用,因而也成為后世統治階級用來維護其統治利益的工具。
有子認為,按照制度規范做事,但不能失去和諧。也不能為了表面的和氣,丟掉了還有的規范禮儀。
這樣的觀點讓人贊嘆,他不僅講了“禮”與“和”的關系以及重要性,還強調了“適度”的重要性。這一點與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是相吻合的,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現代社會,“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而“禮”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
先說說“和”吧,人們經常掛在口頭上的話,諸如“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等,都寄予了廣大勞動人民渴望團結,希望和諧,調和矛盾的美好愿望。
國家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也提到了“和諧”,相信這是普天下老百姓心中嘖嘖稱贊,時時祈盼并用心維護的美好愿景。
有了和諧的人際關系,人與人才可以更加團結,心與心也才會消除隔膜,矛盾與怨隙才會春風化雨般消失于無形。有了和諧的社會環境,人們才可以踏踏實實地奔赴在為夢想,為將來奮斗的征途上。
可以說,和諧是催生美好的土壤,和諧是穿透云層的霞光,和諧是撫慰貧瘠心靈的營養品。沒有和諧,一切努力都沒有意義。沒有和諧,一切摩擦都可能釀成一場災難。沒有和諧,這個世界也就沒了溫度。
而要保持這份和諧,需要我們全社會的努力。遵紀守法,維護國家利益是和諧。堅守正義,不損害他人財產和生命安全是和諧。擁有善意,凡事替別人著想是和諧。學會感恩,包容接納已經發生的事實是和諧。
和諧需要我們用尊重他人,互相理解來構建。和諧必須靠互幫互助,溝通交流去支持。和諧更愿意在我們攜手共進,奮斗不息的路上開出燦爛迷人的幸福之花。
可是,在我們陶醉在和諧幸福的氛圍時,卻不要被一種假象所迷惑。因為有一種所謂的“和諧”,披著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甚至和稀泥的外衣,營造一種自欺欺人的“和平”表象。
關于這一點,有子也曾特意指出:“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只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的意思很明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和”這個標準來處理,那種為和諧而和諧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很多時候,缺少“禮”的節制,“和”就是一種假象。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為了追求表面的一團和氣,很多人怕得罪人,不敢說真話,不愿說出正確的見解,甚至扭曲事實。
大家你好我好,見面都笑臉相迎,做事都敷衍了事。不敢創新,不敢爭先。不分高低,也無所謂優劣。整個環境顯得風輕云淡,一片和諧。
不陌生吧?很熟悉吧?可是這樣真的好嗎?沒了規則,缺了標準,少了評判,丟了衡量,這樣稀里糊涂的一片“和諧”有價值嗎?
一個身心健全的人絕對在大事小情上拎的清想得明白,一個健康文明的社會必定擁有正確的“和諧觀”,只有這樣,“禮之用,和為貴”才能顯示出它本來該有的魅力。
愿我們重視和諧,正確理解和諧,用人類共有的客觀準則去正確構建和諧,最終擁有真正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
無戒訓練營?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