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著上一篇分析,賈雨村再次步入官場,他會怎么為官呢?
他收斂起來傲氣與鹵莾,但對官場的套路仍不熟悉。甚至還不如門子老道,連本省的"護官符"都沒有抄一份。不過賈雨村已經學會在官場上處處留心,當他要發簽捉拿犯人時,看到門子朝他使眼色,他便停止發簽,即時退堂,把門子請入密室。當他知道門子就是當年葫蘆廟中的小沙彌時,他如雷震一驚。官場是講出身的地方,身邊竟然有一個知道自己老底的人,不等于身邊埋顆炸彈嗎?心里雖驚,但面上還是笑的,說道"原來是故人",還讓門子坐下好談。
賈雨村從門子口中知道了這被賣的女子就是當年丟失的英蓮,而打死人的薛蟠則是賈府、王府的親戚。這案子要怎么判?賈雨村會救出英蓮以報答甄士隱的恩情嗎?
當年賈雨村答應甄家尋找英蓮也許是真心的,但前提肯定是不能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如今要救英蓮,談何容易?救出英蓮,懲治打死人的薛蟠,這樣做的確維護了法律的公正,為死了的馮淵申了冤??墒琴Z雨村又如何向賈府、王府交代呢?可別忘了他能做上這個官完全是靠賈府、王府之力,如今屁股還沒坐熱呢,就去得罪賈府、王府嗎?別忘了賈雨村第一次做官的教訓,他僅僅因為恃才輕視上司就被革職罷官,都沒做什么損害上司的事。如今可是人命案,捉拿了薛蟠怎么懲治?認真法辦殺了他嗎?況且賈府王府的勢力可比賈雨村原來的上司要大得多,他敢這么做嗎?
其實對于如何判案賈雨村心里是有數的,但他還是讓門子把這話說出來。他把問題拋給門子。門子也盡力為賈雨村出主意:
老爺補升此任,是借賈府王府之力,薛蟠是賈府王府之親,何不順水推舟,做個人情,了結此案,日后也好去見賈府王府。
賈雨村肯定也是這個思路的,但是他并不會這么說。而是說:
你說的何嘗不是。但事關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復委用,實在是重生再造,正當耽心竭力圖報之時,豈可因私而廢法?是我實不能忍為者。
大家覺得這高調唱得怎樣呢?是不是很好聽,而且文采斐然,這也是官場做官必備的素質之一,該唱高調時一定要會唱,而且還要唱得漂亮,這一點賈雨村素質過硬。
門子并不知雨村的城府,還以為賈雨村不知深淺,所以提醒道:依老爺這一說,不但不能報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
門子用他七八年在官場的經驗告訴我們:賈雨村如果真的依法行事,那將是死路一條。官場究竟有多黑暗,由此可見。
雨村問道:"依你怎么樣?"賈雨村從門子的言行中已經看出,門子雖然地位低,但是官場的事比自己有經驗,他就是要利用門子的經驗。門子就等賈雨村這一問了,他已為雨村想了一個極好的主意:
虛張聲勢,發簽拿人,元兇肯定是拿不來的,拿幾個奴仆來,令他們報個暴病身亡,然后在堂上扶鸞請仙,說薛蟠已被馮淵追索而死。斷一千或五百的燒埋之錢給馮家,馮家沒有什么要緊的人,不過是為了錢。見了銀子,自然無話了。
門子為什么要幫助賈雨村出主意?他大概想借著與賈雨村是故交這層關系,再加上幫他立功這件事,希望得到賈雨村的提拔重用。但是門子沒想到,一個知道領導太多秘密的人是不可能被重用的。果然了結此案之后,賈雨村就把門子遠遠地充發了。
賈雨村依門子的主意徇情枉法,胡亂斷了此案,然后急忙修書信兩封,給賈政和王子騰,說"令甥之事已完,不必過慮"等語。大家看到沒有,賈雨村已經完成了華麗轉身,討好上層,他不僅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到位。
之后,賈雨村與賈府的關系應該處得非常好。第十七回,大觀園建成,賈政帶著一幫文人清客去逛園子、題匾額,賈政就說:"我們今日且看看去,只管題了,若妥當便用;不妥時,然后將雨村請來,令他再擬。"眾人笑道:"老爺今日一擬定佳,何必又待雨村。"賈政便說自己在怡情悅性文章、花鳥山水題詠上并不擅長,而且案牘勞煩,不免迂腐古板。
這一細節告訴我們什么?首先賈雨村與賈府走得很近,關系很好。其次可以看出賈雨村深得賈政的喜歡和信任。另外也能看出賈雨村的確是個有才的人,不僅僅科舉考試的文章寫得好,而且題詩做聯題匾額都很出色。
賈雨村應該是經常到賈府走動的,第三十三回寫了賈雨村的來訪,并且賈政還讓寶玉去陪客。賈政為什么要讓寶玉去陪客?一方面賈雨村主動邀請了,他或許對這位銜玉而生的公子好奇,或許在賈政面前夸贊公子也是他討好的一種絕佳方式??傊?,賈雨村到了賈府回回要見寶玉。另一方面,賈政也希望寶玉多和賈雨村交談交談,希望寶玉可以從賈雨村那多學習一些經濟仕途學問,他大概希望寶玉也能成為賈雨村這樣優秀的人。只是寶玉對賈雨村這一套厭煩透頂,不大情愿去見賈雨村。
第三十三回,寶玉就因為賈雨村的到訪而挨打了。賈政對寶玉的表現極不滿意:叫你半天你才出來,既出來了,全無一點慷慨揮灑談吐,仍是萎靡不振。
再加上忠順王府來找琪官之事,還有賈環告黑狀,讓賈政氣急敗壞,把寶玉打了個屁股開花,還多虧了寶釵送來棒瘡藥。
第四十八回,平兒來找寶釵借棒瘡藥,原來賈璉也因為賈雨村被打得動不了了。如此來看賈雨村不僅僅是"天煞孤星",還是"掃把星"啊。怪不得平兒咬牙罵道:"都是那什么賈雨村,半路途哪里來的餓不死的野雜種!認了不到十年,生出多少事來!"
平兒說認了不到十年,認了什么?作者沒有明寫,不過我們可以猜測,賈雨村雖然與賈府不是一家,但是畢竟他們都姓賈,于是就認了親,連了宗,就像第六回寫的那樣,狗兒的祖上做過小官,就和王府連了宗,認作侄兒。這種連宗認親是雙方的相互需要,賈雨村需要有賈府這棵大樹做靠山,賈府也需要賈雨村這樣的新貴力量來支持和壯大,從薛蟠的案子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賈雨村是很得用的一支力量。
賈璉挨打又是怎么回事呢?原來賈赦突然興起一個嗜好,收集舊扇子。有一個叫石呆子的人,家有二十把罕見的扇子,賈赦讓賈璉去買,偏偏人家死活不賣,只說"要扇子,先要我的命。"賈璉也就沒辦法了。可是賈雨村聽見這事,設法訛他拖欠官銀,拿他到衙門里去,說所欠官銀,變賣家產賠補,把這扇子抄了來,做了官價送了來。賈赦問賈璉:"人家怎么弄了來?"賈璉只說了句:"為這點子小事,弄得人坑家敗業,也不算什么能為!"賈赦聽了生氣,于是將賈璉打了。
從豪奪扇子這件事上來看,賈璉雖是紈绔子弟,但還有一些良知,而久混官場的賈雨村連這點良知都沒有了。他已經完全不是那個傲氣清高的年輕人了,也不是處理葫蘆案時的那樣生疏猶豫了,而是對官場的套路駕輕就熟,而且非常的老道狠辣,決不心慈手軟。僅僅為了用幾把扇子去討好賈赦,竟不惜制造冤假錯案,弄得人坑家敗業。從文字描述來看,賈雨村制造這樣一出冤假錯案似乎毫不費力,稀松平常,是不是還有類似的冤假錯案我們就可想而知了。
社會就是名利場,官場就是大染缸。不把自己染黑,如何在這世道混?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早就悟出了這一點。賈雨村已把自己染得非常黑了。染得越黑,結果官運就越好。
第五十三回,賈雨村就升官了,補授了大司馬,協理軍機參贊朝政。官越做越高,人品卻越來越差。
有人說,后八十回中,賈府被抄家,賈雨村便落井下石,揭發賈府私藏甄家贓物。也有人說,賈府被抄后賈雨村與賈府同甘共苦。但無論哪種說法,賈雨村最終的命運都將是"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
究竟因為什么而枷鎖扛?其實也非常好推測,賈雨村一心要往上爬,為討好上層做下那么多違法的事情,葫蘆案時他徇情枉法斷了案,石呆子案完全就是他一手制造的冤假錯案。賈雨村一心要往上爬,忘了官場也是派系斗爭場。他步步高升未必不會引起敵手的嫉恨,他做下的那些違法的事情也未必不會落入敵手,比如門子當初被他遠遠地充發了,但畢竟還活著,有機會極有可能會反撲報復的。總之,命運兩濟的賈雨村最終也只落得個"枷鎖扛"的結局。
分析完賈雨村一生的軌跡,我們也就明白作者曹雪芹為什么不肯寫家道復蘇的結局了吧。
如果讓寶玉或者賈蘭去走科舉仕途來振興家業,無非是世上再多一兩個賈雨村,甚至還不如賈雨村。
像賈雨村這樣命運兩濟的人,能力又強,城府又深,路子又廣,既會鉆營,又會討好,最終也只落得個"枷鎖扛"。
所以,曹雪芹寧可安排賈蘭中舉后就死去,也不再讓賈府的新一代年輕人涉足官場。
他更不會安排甄寶玉或賈寶玉去走仕途,那樣寶玉就真的成為了自己最厭惡的人了。
通過看作者曹雪芹對賈雨村的描寫來看,他早已看透整個官場的現狀,也看透整個社會的弊端,他已不報任何幻想,在他的思想里,這個世道太壞了,不值得出來做官。正像孔子所說的那樣: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
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雖然作者曹雪芹所處的時代是康乾盛世,但在這盛世時代中他看到的卻是末世景象:官場的腐敗與黑暗,富貴之家的窮奢極欲,封建制度下的種種不合理現象。于是作者就借助這部書把種種末世景象描繪下來。
赫赫揚揚存在百年的富貴之家由鼎盛轉至衰敗,這是中國古老封建制度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