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的次子,隋朝的第二位,也是亡國之君。至今一說到隋煬帝,首先想到的是:暴君、昏君,和商紂、夏桀可相提并論。就連他的親表弟李淵賜給他的謚號“煬”里也沒有讓人有一絲的好印象:“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荒淫昏暴之意全包括在內。
這一評價產生的原因主要是:
1、弒父淫母
這是世人認定楊廣的第一大罪狀。先看弒父,據《資治通鑒.隋紀》中記載:604年,隋文帝臥病在床,楊廣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隋文帝后事及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回信送至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努,隨即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此時,宣華夫人陳氏跑來哭訴楊廣在她來的途中意圖非禮她,隋文帝頓悟,拍床大罵:“畜生何是付大事!”急命人傳柳述、元巖擬定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知后將柳述、元巖抓人入監獄,并讓右庶子張衡入隋文帝寢殿待疾,并將隋文帝周圍的侍從打發,不久隋文帝駕崩。
而歷代的官修正史對于楊堅之死是這么記載的:
正月二十七,楊堅抵達仁壽宮
正月二十八,楊堅下詔將朝廷的財政、賞賜之權,一切大小事務全部交給太子楊廣處理。
四月楊堅開始感覺身體不適,6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
七月初十,楊堅病勢突然轉重,緊急召見文武百官,彌留中楊堅躺在病榻上,用盡最后的力氣和他的大臣們一一握手話別,并命親信大臣何稠,讓他負責自己身后事,又召見了太子,情形是這樣的:上因攬太子頸謂曰:“何稠用心,我付以后事,動靜當共平章。”
7月13日,楊堅崩于太寶殿。
可見,楊堅死得極為從容、安詳,把江山社稷交給太子,帶著放心滿意的心情撒手西歸的。
為什么史書上對楊堅的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呢!
楊廣“香艷版”的弒父篡位故事是直接取材于趙毅所著野史《大業略記》。這部書史料來源大多是民間流傳的一些雜談、軼聞和傳說。眾所周知,隋末唐初的百姓對“暴君”楊廣恨之入骨,所以趙毅懷著此種心情出于對批判楊廣的考慮,才根據民間傳說創作這樣一個故事,而《隋書》的編撰者魏征等人作為新朝大唐臣子,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批判舊王朝,抵毀舊統治者的機會,所以就有了此版本。
淫母一說是指楊文將隋文帝的兩位妃子收為自用。關于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看來是有亂倫之理,但從當時的歷史環境,人文風俗來看也只是一樁尋常事。
隋唐皇室祖先多是鮮卑化的漢人,楊廣的母親孤獨皇后,就是鮮卑族人。那時候,鮮卑族的婚姻制度大體上保留了“及父兄死,后母與嫂子從子弟配”的風俗。”當時以繼母為妻,以寡嫂為妻的婚姻事例比比皆是,不足為奇。
2、為追求享樂,開鑿大運河,奢侈靡華。
隋煬帝登基,改年號“大業”。大業元年,下令營建東都洛陽,據說征調民夫千萬余人次!同時又下令開鑿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達余杭(今杭州),耗費民資無數。對于隋煬帝這么勞師動眾加進行的大型國家建設,后人猜測其動機,最常見的是這兩種:一、楊廣“貪戀江都美景”,為方便去揚州游樂看瓊花。二、開鑿大運河是出于風水上的考慮,要泄沿線的“地氣”,以防隋朝楊氏龍脈被擾。
而當時隋朝的情況大家都知道,雖統一全國,并沒有真正實現國家的太平。歷經數百年的南北分裂,各方面都出現了短期的難以磨合裂痕。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維持國家統一大業,隋煬帝就有了營建東都、開鑿運河的做法。《資制通鑒.隋紀》中給出了這樣的理由:隋煬帝不愿“坐深宮”,要沿河到各地去“察看”。還有就是利用開鑿的運河從根本上解決新建王朝“不能長治”的問題,是履行帝國天子之責,通過巡游了解下情,鞏固統治,這種巡游,不是單純的享樂、游玩,而是軍事和政治上的示威。
大運河的開通,把中國南方和北方真正融為一體,解決北方的糧食問題,也更好地控制了南方,到今天,大運河也是重要的航運線,南水北調的重要工程。
當然這么大的工程也成了楊廣勞民財的重要證據。百萬余民工的日夜勞作,多少家庭因此而家破人亡,從百姓的著眼,這是大錯特錯的,但是從整個國家的繁榮昌盛著眼,這是功不可沒的。
3、窮兵黷武、三征高麗
隋煬帝好戰,早在登基之前,隋煬帝就率兵滅陳,統一中國南北,結束了中國幾百年的分裂。即位以后,更是以建立千秋大業為己任。他進兵林邑(今越南北部),是隋朝的勢力范圍在南部沿海疆域向前延伸的許多;他開拓琉球(今臺灣省),進一步加強了琉球與大陸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他征服吐谷渾,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統一于中國,擴大了中國的領土。但隋煬帝在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三次御駕親征高麗,卻直接造成了隋國王朝的覆滅。
612年的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的指揮失誤,隋國慘敗,損失慘重,隋國國內開始發生百姓起義。
613年正月第二次東征,因幫隋煬帝登基有功的楊素兒子楊玄感叛亂,不得已退兵回國。
614年4月,隋煬帝發動第三次東征,高麗國王遣使請降,并將叛徒高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勝利班師回朝。但戰敗的高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不放回俘獲的隋朝軍民,這樣的勝利無任何意義。
這三次大規模的征戰,嚴重損耗了國力,讓百姓民不聊生,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讓隋王朝走向滅亡。
隋煬帝:“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馬全盛,慨然慕秦、漢武之事”,希望建立一個“兼三才而建極,一六合而為家”的王朝,做一位千古之帝。為了實現他的宏偉大業,在統治期間,他幾乎沒有一天停止規劃和改革,沒有一天不再興建工程,沒有一天不在外出巡視和進行戰爭。
只能說隋煬帝是一個激進派的改革家,他開創科舉制度、開鑿世界上最早的大運河、開疆拓土,用他在位的短短十三年,卻做了別的皇帝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都做不了的事情。
十三年干這么多事情,而且件件是大事,卻讓跟隨他的臣民們苦不堪言,所以他就成了暴君昏君。失去了民眾的基礎,又成了亡國之君,無論是底層還是上層都沒有人為這位皇上說句公道話,他的功績也就埋沒在各種抵毀、誣陷中,所以本想在歷史上留下美名的隋煬帝成了中國歷史上口碑最差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