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秘的源起
一九四二年,作為人類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緩慢而焦灼的進入了第三個年頭,而同盟國與軸心國過之間的較量也日趨白熱化。
就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八日,當時還處在戰爭邊緣地帶的美國,因日本對其珍珠港發動的突然襲擊,使得羅斯福總統說服國會,帶領美利堅合眾國正式加入了這場戰爭。
而距離美國正式參戰后僅僅兩個多月,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四日午夜,又一個因為戰爭而焦躁不安的一天即將過去的時候,在洛杉磯圣莫尼卡地區,突然之間,防空警報大響起來。
就在前一天,加州海岸的埃爾伍德遭到了日本海軍潛艇的炮擊,因此人們擔心這次可能是日本皇家空軍的長程入侵轟炸,紛紛熄燈避難。
然而民眾緊張了一夜,雖然炮兵最終發射了近千枚的防空炮彈,但除了誤炸到幾處平民建筑外,洛杉磯并未受到任何來自空中的轟炸。
詭異的是,在當時現場看到以及事后刊登的照片顯示,當晚造成這場洛杉磯大混亂的罪魁禍首,并不是讓人心有忌憚的日本空軍,而是一些飛過夜空的不明飛行物。
這就是后來被UFO愛好者和研究者們稱為“洛杉磯之戰”的二十世紀著名的UFO觀測事件之一。
將近七十年后的二零一一年,導演喬納森·理貝斯曼和編劇克里斯托弗·貝托里尼由此事件得到靈感,將現代版的“洛杉磯之戰”搬上了大熒幕,只不過這次,外星人真的來了,其大規模的入侵使得世界各國紛紛陷入了針對外星人的反抗作戰。
當然,最核心的戰區依然發生在美國的洛杉磯,毀滅在這里同時進行著,但是希望卻在這里悄悄的燃起,人們最終在這里找到了打敗外星人的方法,并將其復制到全世界。
二、褒貶不一的口碑
《洛杉磯之戰》這部電影,作為外星人入侵的科幻類型片,在當年的電影市場上,票房并沒有很高,北美票房累計八千多萬,周票房最好成績也只不過第三名。
二零一一年是《哈利玻特》、《變形金剛3》等一眾大片的輪番轟炸年,在一群神棍大片中想突圍而出、青史留名基本不可能。
能在院線上映,最終收回投資,投資人沒虧,票房沒敗,導演圓滿的完成了拍攝任務,編劇有靈感有創新,也許才是本片的最終目標。
本片在國內上映的時候,影迷們本來滿懷欣喜,想在電影院再次感受下當年由《獨立日》帶來的那種人類逆襲的浩蕩之戰,結果兩個小時的時間下來,人們看到的只是一隊人在一座城里左突右闖,沖鋒打怪,最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犧牲一票隊友的代價,才完成了逆襲的任務。
因此本片最終導致其口碑嚴重兩極分化,從其題材的表現形式來看,主旋律領跑,政治正確為綱,是一部合格的美國救世價值觀的輸出宣傳片,同時其真實的武器還原和戰術體現,也使得本片拍成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征兵宣傳片。
三、另辟蹊徑的劇情
做為科幻片類型片的一個分支,外星人入侵的題材一直是科幻電影中的常青樹。在好萊塢電影工廠模式的推動下,每隔一段時間,地球都會被入侵一次。
從地上戰到空中,又從空中落到海里,美國陸、海、空三軍悉數登場帶領地球人民反抗外星人。作戰技術也從宏觀到微觀,從槍炮火箭,發展到真菌病毒,基本上能想到能看到的人類技術都已經在銀幕上演繹了一遍。
雖然最后人類都能完成逆襲,但是可選題材和演繹方向已經越來越少,且有《獨立日》這樣的里程碑式神作影片立棍,再向宏大的方向選材,可能人類只能去宇宙完成逆襲了,拍不好的話還可能折戟沙場,賠錢賠名。因此,這部《洛杉磯之戰》從立項拍攝之初,就巧妙的避其之短,另辟蹊徑。
外星人入侵題材的科幻片,一般其劇情發展模式大致遵從于以下流程:外星人入侵,世界陷入慌亂——主角登場擔當大任,帶領團隊突圍或者是展開小規模戰斗——發現人族科技跟不上——隊友領便當鋪墊轉折與高潮,同時發現外星人弱點——進入反擊階段,劇情進入高潮——人類完成逆襲。
本片在遵從以上的劇情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在對外星人入侵的處理上,開場直接采用“短平快”的表達方法,直接進入主題。作為類型片,全片的主題一定是人類絕地反擊,所以編劇將劇情的沖突落腳在身為職業軍人的主角自身的心境改變上。
主角邁克爾·蘭茨作為一名軍官,之前在帶領下屬執行作戰任務時,因交戰導致手下犧牲,邁克爾雖僥幸生存,但九死一生的經歷,卻為他帶來了很多非議,以及周邊人懷疑的目光。
帶著無限的愧疚感,邁克爾的生活陷入一種壓抑之中,為了徹底擺脫這種痛苦,他打算退伍離開軍隊,以改變自己的生活,并擺脫對過去的痛苦回憶。
主演艾倫·艾克哈特在塑造和演繹這個主角邁克爾上士時,成功的將主角成熟但陰郁的性格演繹出來,既成功的表現了人物性格,又給觀眾一個預期,讓人不斷期待主角心態轉變得到認可的那一刻。而在電影中的第一個高潮故事點,即高架橋之戰時,威廉上尉的自我犧牲,將這個預埋的故事點推向了高潮,再到軍事基地的肺腑話語,讓主角的形象高大全起來。
四、其它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
美國拍的科幻片,大多都是對自身軍事實力的完全展示。做為一個欠兒欠兒的世界警察,要想維護好藍色星球的社會治安,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是鎮不住場子的。因此,美國的科幻片總是喜歡展示一些美國現役或者是未來籌劃中的武器,實不實的秀秀肌肉,不但能讓人大發感慨,偶爾還能做做征兵工作。
所以,本片最大的軍事看點之一,也是最讓軍事迷興奮的地方,就是對美軍現役制式武器以及作戰戰術的基本還原。首先參演人員進行了軍訓,其次本片又有專業的軍事指導,使得無論是從步槍,還是運兵車,甚至是單兵作戰加密電臺的現場還原,無一不是軍事發燒友的口水產品。
同時,個人戰術動作、班組間的戰術配合,有板有眼,雖然不是專業級的,但至少走的有模有樣,讓人看起來至少不會出戲,在配上紀錄片的攝影手法,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尤其是片中高架橋、結尾引導炸彈的橋段,讓人看起來血脈噴張,配合片中的音樂,馬上能使人進入一種中二的狀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配樂人是好萊塢當紅配樂大師布萊恩·泰勒。這位擁有著不輸好萊塢一線明星面相的冷峻帥哥,出道以來,為影迷們奉獻了許多堪稱經典的電影配樂,諸如《速度與激情3、5、7》、《鋼鐵俠3》、《驚天魔盜團1、2》等影片,配樂皆出自其手。其配樂風格大氣恢弘,節奏錯落有致,既為影片的情節增色不少,又有效的幫助了劇情的發揮與演繹。
最近幾年,不甘寂寞的布萊恩·泰勒又涉及游戲音樂制作,又分別為《刺客信條4》、《孤島驚魂3》、《使命召喚8:現代戰爭3》等游戲撰寫了配樂。因此,你會發現《洛杉磯之戰》的配樂風格和《使命召喚8:現代戰爭3》有些相似,都是那種能在劇情高潮的部分,激發起腎上腺素的分泌,讓你隨著情節熱血沸騰,瞬間忘記了熒幕以外的事情。
五、尾聲
作為一部普通的科幻類型片,面對2011年電影市場諸多的票房大鱷,《洛杉磯之戰》雖然沒有脫穎而出,但仍不失為一部精彩的外星人入侵題材的科幻片,能讓你站在職業軍人的視角去看待一場人類逆襲的反抗之戰。
相信你如果在閑暇時間里再次回顧本片的話,一定會發現,這也許真的是一部當初忽視了的精彩科幻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