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位家長問青舟教育的湯加輝老師,他家孩子是這樣的:
A:孩子是男孩,14歲,讀初二,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
比如,他想跟別人借某樣東西,別人不借給他,他就會生氣打人。有時候不遵守學校的紀律,老師批評他,他會跟老師頂嘴、大鬧。
他在家里也很叛逆,我們都不敢招惹他,跟個小祖宗一樣,把他逼急了,他敢跟父母動手。
我們也好好跟他溝通過,各種教育方法都試過,看過心理醫生,但是最后都解決不了問題,作為家長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孩子,希望老師可以給點建議。
沒有人喜歡被情緒控制的感覺,因此,當孩子無法合理控制情緒的時候,其實他的內心也很痛苦。
還好家長清楚這一點。很多家長會把孩子叛逆、暴躁的行為視為“錯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又打又罵,用暴力來解決暴力。
然而呢,孩子的情況越來越糟糕。
你也試過幫助自己的孩子學習控制情緒,跟他好好溝通,但之所以沒有什么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首先,從生理角度來說。
負責情緒管理的腦神經本來就是發育成熟畢竟晚的部分,當大腦機能還未完善,怎么控制都沒有用。
更何況,當孩子的理智腦被情緒腦控制的時候,他就算想平靜也平靜不下來。
其次是孩子的表現其實隱藏了很多信息,只有試著去解讀這些信息,才能解決問題本質,才能給予孩子幫助。
孩子暴躁、叛逆的外表下,隱藏的都是脆弱的感受,比如,挫敗、痛苦、孤獨、害怕等等。
因為這些脆弱的感受通常是不被被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所接納的,就連孩子自己都接納不了。
所以,孩子不想把脆弱的感受表現出來,只能出現言語或者行為的暴力。
簡單來說,那些看上去不聽話,脾氣暴躁的孩子,其實都是需要我們幫助的孩子。
那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1???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以前我這樣說的時候,有很多家長都會問:
“難道就這樣看著孩子發脾氣、跟我們對著干嗎?”
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不代表放任他的行為——“我理解你現在真的很生氣,很想發泄一下,但是打人和摔東西是不對的。”
認可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父母理解的,這本身就能安撫孩子的情緒。
最重要的是,你接納的態度會給孩子安全,讓他在鬧情緒的時候,可以情緒合理的宣泄出來。
所有積攢的情緒,總會在一個時間點爆發。
但平時的情緒如果是順暢的,就不太容易有積攢。
2?? 看到孩子“鬧”背后的脆弱。
就拿你的情況來說,孩子向別人借東西,別人不借給他,他內心充滿了被拒絕后的挫敗,會覺得難過,覺得自己不被接納。
假如孩子的內心比較脆弱,經常被無力和挫敗包圍,那么,這個小插曲在激發他情緒的同時,還會把過往的積累的情緒,一并宣泄出來。
在成年人看來,只不過是借東西被拒絕了而已,無傷大雅。
但站在孩子的角度,這不僅僅是借東西那么簡單。
同學的嘲笑、老師的指責、都會給孩子帶來羞辱,他當然會大吵大鬧了。
不是孩子的情緒不對,而是他的行為不對。
3???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創造機會,讓孩子獲得力量,建立自尊和自信。
游戲是一種很不錯的方式,在游戲中,讓孩子體驗贏或者占上風的感覺,可以讓他獲得力量。
挫敗感強烈的孩子,在生活中很少有機會體驗到自己有力量的感覺。
孩子的自信是從何而來的?是從“自我感覺良好”開始的。
完成一項挑戰、感覺自己有能力、父母看到了自己的進步......
這些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我還不錯”的情緒。
這是自尊和自信的基礎。
所以,回答你的問題——怎么幫助孩子控制情緒,不再跟父母大吵大鬧,最關鍵的不是“控制”,而是如何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