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杜書屋由原來的金橋搬遷到東旺路(向陽路)和香巴拉大道(三號路)的岔路口,店面裝修門面也擴大了很多。4月份的時候,通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了杜順林和他的妻子王秀春。當時的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在這個地方呆十二年之久,我想,包括他們也同樣沒有想過吧!
杜順林來自香格里拉市三壩鄉東壩村,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剛上五年級的他不得不輟學,開始了他放牛娃的生活,一放就是六年。1993年,21歲的杜順林不屈服這種放牛娃大山里的生活,總想見見外面的世界,毅然決定離開家鄉外出闖蕩,他先后在大理、保山、德宏等地做臨時工,什么臟活累活都干過。
2002年,杜順林回到香格里拉縣城,剛回來的他在工地當小工拌沙灰,歷經了外面的風雨,杜順林總覺得知識文化的重要,每天干完活,他不像別的工友那樣聚在一起聊天打牌,一有時間就看報讀書。當時“云南報刊發行有限公司迪慶報刊發行站”是迪慶州除中國郵政以外唯一的報刊發行單位,由于當時的環境交通和人們對報紙的認知度不高不夠,每天報刊發行量就在400份左右,杜順林看到了報紙的發行前景,便承包了迪慶州報刊發行站的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僅僅香格里拉市的報刊發行量就增至1000多份。
2004年,杜順林在香格里拉縣縣城金橋東旺路和長征大道交匯路口開設了第一個書報亭,銷售報紙和期刊,由于他用心經營,書報銷量可觀。在銷售報刊的幾年里,杜順林擁有了一些固定的客源,杜順林在得到大家認可的同時,他并沒有安于現狀。2009年,在東旺路金橋租了一個28平方米的鋪面,開設了“小杜書屋”,同時在城區設立了6個報刊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香格里拉就業崗位的同時方便了市民購買書刊的渠道?,F在的杜順林怎么也不會想到“小杜書屋”的牌子會從成立之日影響至今。
驀然回首來時路,縱有風雨亦有晴。成功者的步伐從來都是一直向前。面對日益發展的社會需求和不斷成熟的經營之路,杜順林按耐不住內心的激情澎湃,2012年,因金橋商場要重新裝修,小杜書屋需要重新選址,杜順林為長遠考慮,經過精心策劃,成立了迪慶順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并將小杜杜書屋搬遷至東旺路與向陽路交叉路口(現今小杜順騰書城地址)。(@開頭 ——這年4月,我認識了杜順林和他的妻子王秀春)
為了能讓更多的山區孩子方便讀書,2014年,杜順林把小杜書屋開到了維西縣城,讓維西縣的孩子們能夠就近找到小杜書屋,從那里汲取營養,增長知識,為維西縣的文化事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一時間在維西縣掀起了一波“小杜書屋熱”。真誠的服務換來了熱情的觀眾,漸漸地,維西縣的小杜書屋在應對日益增多的讀者上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小杜書屋太“小”了。與此同時,香格里拉的順騰書城也迎來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2015年開設了小杜順騰書城金沙路分店,讀者日增,書城也變得“擁擠起來”。為了能更好地服務讀者,2016年,杜順林擴建了維西縣小杜書屋,擴建了小杜順騰書城金沙路店,最終為讀者提供了一篇更為廣闊的“碧海藍天”。文化,安靜心靈,增強智慧;藝術,提高品味,優雅人生。鑒于此,為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2021年,杜順林成立了香格里拉市瘦香書畫院及小杜書吧,不僅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書源,而且在書吧內設置了閱覽區,自習室,以便遠離家鄉外出求學的莘莘學子在周末休息之余有一處溫馨的“棲息地”,為專心考公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安靜恣意的學習環境,成為了迪慶州書店中的創舉,暖心又貼心!2022年,在德欽縣城設立了小杜順騰書城德欽分店,2024年,重新裝修了維西小杜書屋和小杜順騰書城總店,提升了書店的購物環境和整體形象,至此杜順林的文化商業版圖告一段落。
人生的意義在哪里?杜順林常常思索著!
人生的價值在何處?杜順林時時追尋著!
由于小時候沒有讀多少書,他深知其中的困苦,就如當下的話說就是:如果你現在吃不了讀書的苦,以后就要吃生活的苦。現在的杜順林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推廣迪慶全民閱讀和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項目上,當然這兩個項目的成功離不開黨政機關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但總要有一個牽頭的人,而他就是。江河若斷流,吾輩何以對子孫;文化若斷流,吾輩何以見祖先!講的是一種責任,一種信念,更是一種價值和意義!也許杜順林未必知道這句話,但他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這句話做了最好的注腳。正如他自己所說:“多年以后,當人們提到迪慶文化事業的時候,還能記得有一個小杜,我已經知足了!”
十二年,我從一個剛畢業的職場小白到公司副總,從獨身一人到現在的四口之家,見證了小杜順騰書城高速發展的十年。冬去春來,人來人往,十二載青春,彈指一揮間,不說看盡人間百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總是嘗過其中一味,我在成長的同時,小杜順騰書城也在成長,寥寥數語,無法說清其中的糾葛及纏綿。有時候和杜順林走在路上,會有相熟的人和他打招呼,會和他說現在成就如何如何,但我想說,他們看到的只是成就,其中的心酸也許只有我們順騰人自己知道,只有杜順林自己知道。有時候杜順林會和我抱怨,真的不想繼續干下去了,手機一關機,睡它個三天三夜。但這總歸只是抱怨,總要重拾心情,繼續往前。你要問我為什么會在一個公司呆十二年,我想說,除了金錢,最重要的還是我在杜順林身上看到了一種人格魅力,一種精神,我們順騰人稱為——小杜精神。
十二年,總要不負青春,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