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承載著人一生最親密的關系,可為什么親子之間充滿矛盾?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叛逆?為什么我們付出所有, 他還說感受不到?《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結合豐富的日常案例,從心理學角度,了解孩子語言背后的深層含義,建立可遵循的成長規范,實現于孩子的有效溝通。
把你的手給我 ,意味著語言的溝通,情感的交流,矛盾的解除。孩子不會對一個不理解自己的人打開心扉,只有建立了足夠的親密關系 ,孩子才會伸出手。
中國父母很辛苦 ,但是對于家庭教育很“懶”。小時候評價孩子的標準是“聽話不聽話”,成年后的標準就是“孝順不孝順”。即使70、80 的父母,大部分人依然延續著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我們總是鬧不明白一件事——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的成長需要是幫助,不是控制。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一個長期缺乏尊重、安全感、和自我意識的孩子,怎么要求他心理健康?
大部分矛盾的產生源自不能順暢溝通。
絕大部分父母會覺得“北大留學生12年不回家,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事情令人心寒,中國年輕人缺少傳統教育,不重孝道。事實呢?事件的主角將自己于家庭決裂的原因歸結于父母對自己的“過度關愛”。我相信他的父母一定很愛他 ,但是他們“肆意操控”“壓制沖突”“炫耀”,這樣愛的方式與他所認知的愛無法調和。作為一個乖孩子他應該愛父母,但是他內心是不愛的,長期的情感沖突導致他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而父母依舊不自知。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解碼語言背后的含義。溝通的基礎是理解和同情,站在孩子的角度,體驗他的情緒。孩子什么都不和你說,不是表達有問題,很可能是在鬧情緒。刨根問底和逼問毫無效果 ,只會讓孩子產生距離和怨恨。
承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我們很愛對方,有時候也會怨恨,愛恨交織的感覺不太好,但是是正常存在的,不管是父母還好是孩子都不需要內疚。我們需要了解自己和對方的真正想法,選擇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有效的溝通是照顧到家長和孩子雙方的自尊。有些家長為了扮演好慈父慈母的角色,會壓抑自己的需求 ,這會讓孩子覺得虛偽和壓抑,產生不安全感,孩子希望聽到父母真實心情的語言。
所有的表達問題都是情緒問題。
孩子突然不說話,突然摔盤子打碗,突然撞了你一下。我們可能抓過來一頓打,打完又抱又親又心疼。下一次孩子想獲得你的愛 ,想發泄情緒還是會做出同樣不當的方式。
孩子發脾氣是在尋求理解,需要情緒的疏導 ,精神的安慰。關心的交流方式不是批評、說教是給予慰藉,幫助他重塑信心。我們需要傳達的是:你對我很重要,雖然我現在不懂,但我希望明白你的感受。希望你平靜下來 ,我們可以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
貶低和辱罵會傷害孩子
小孩子會把父母的話當真。成年很多年后,很多人還會記得父母說“長的真丑”“你真笨”帶給自己多大的傷害。父母會辯解,說是無心的,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很多孩子也會掩飾,做出無所謂的樣子。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因為這句話他們多么沒自信,渡過了多么灰暗的青春期。
孩子真的犯錯了,怎么辦?
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我們應該憤怒,也可以分憤怒。你做了……這樣讓我很生氣……我希望你下次……。釋放你的憤怒,同時教會孩子安全的表達憤怒。
當麻煩發生時,不要攻擊孩子的品行和人格。不要給孩子一個標簽,給孩子定性。
不貼標簽原則,同樣適用于稱贊。
多少孩子毀在“這孩子聰明,就是不努力”,一般孩子的聰明沒有到天才的程度,努力比聰明更值得夸贊。 我們要說,我很欣賞你的努力,你做的太完美了。只夸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獎他們的品行和人格。
家長的權威不是要孩子聽話,而是以身作則。
相比于“熊孩子就要打,不打不罵不成器”,我更信奉“每個熊孩子背后 都有一個熊家長”。孩子天生會模仿他們愛戴的人 ,被他們尊敬的人同化,吸收他們的價值觀。
恐嚇,會激起孩子逆反,不斷挑戰家長底線;賄賂,可能導致孩子故意犯錯以獲得獎賞;太多許諾,會讓孩子焦慮。不要用粗魯的方式教孩子講禮貌,不要用虛偽的說教教孩子真誠。
有些事,讓孩子自己解決。
孩子的成長需要機會解決麻煩。他們可以選擇,自己的衣服,想吃的食物,甚至決定怎么花零花錢,如何做作業。他們自己的選擇,意味著自己承擔后果,父母要做的是提供導向和安慰。
父母的過分關注會讓他們感受到自主性受到威脅,防御系統自動打開,也關閉了溝通的可能。
新一輩家長的焦慮
作為年輕一輩的父母,我們的焦慮來自于既不能像父輩們一樣在“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環境下,心安理得的打孩子,又擔憂自己過于縱容毀了孩子。
我們先分析下寬容和縱容的區別:
寬容:
接受孩子的孩子氣,衣服容易臟,喜歡跑來跑去
接受想象和象征性行為(無實質性破壞)
縱容:
允許不良行為 ,破壞性行為
給孩子帶來焦慮和特權的要求
原則:接受愿望和情緒,禁止破壞性行為。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給孩子設立明確的邊界也就是建立紀律比懲罰更有效。暴力(懲罰)當然是最直接的手段,但不是最好的方式,體罰不僅助長野蠻 ,同時給了孩子大人的許可——大人可以打孩子 ,孩子就可以打更小更弱的孩子。
陸陸續續看了八九本兒童教育書籍,出現頻次最多的不是某一項技巧,而是愛和尊重。不要以愛的名義做著傷害孩子的事,尊重孩子的需求,給他成長的空間,對他正經歷的困擾包衣同情和理解。尊重他 ,就像我們希望他也尊重我們一樣。
附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