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一、綠燈思維
1.1、硬幣的背面:紅燈思維
1.2、心理學角度:習慣性防衛
1.3、習慣性防衛的產生:基本歸因偏差
1.4、解決之法:綠燈思維
二、以快為慢
2.1、結硬寨,打呆仗
2.2、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學習效率的小幅度提升,可能只需要掌握或改進一個新方法、新技巧皆可以;如果想要有大幅度的提升或者質變,一定會涉及對自己底層認知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就會觸及一些更本質的問題。對于學習而言,首先是心態、方法和習慣的養成,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讓我們先從學習的底層心態談起吧。
-
底層心態之一:綠燈思維
- 1.1、硬幣的背面:紅燈思維
什么是綠燈思維?讓我們先看看和綠燈思維相對的概念:紅燈思維。
紅燈思維就是一聽到不同的觀點就消極處理,準備防衛:“你不了解情況。”“你先聽我說!”這是我們在紅燈思維下大腦所處的狀態。
比如,一個習慣粗暴溝通的老板,聽到了咨詢顧問給的建議:
你和員工溝通的時候,要先傾聽,理解員工意見之后再發表你的觀點。不要沒聽完就做判斷.....
.這時候,老板多數情況下的第一反應是:
“你懂啥,你不了解我們公司的情況!”
“我時間很緊張,哪有那么多時間聽?”
“你根本不知道,如果你不強硬,這幫人就不動,根本無法推動工作!”
“別拿書本上的東西說教,不接地氣。”
...
類似場景你見到過嗎?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紅燈思維:遇到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涉及影響學習效能的另一個層面的問題:當我們遇到與過去認知不一致的新觀點時,就會觸發我們的習慣性防衛。
- 1.2、心理學角度:習慣性防衛
什么是習慣性防衛?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學現象。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觀點、尊嚴可能會受到挑戰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不是思考對方的挑戰和質疑時候和你,而是:有人敢反對我,和他干!這時候,我們的習慣性防衛就已經產生了!
有時候,大家爭執了半天才發現,討論的都不是一個問題,只不是是因為在討論中覺得自己受到威脅了,就趕緊開始反駁了。如果自己一直陷于習慣性防衛而不自知,你學習再多的新方法、新觀點又有什么用了?所以,要提升學習效能,第一步就要打破習慣性防衛。
不過要打破習慣性防衛。就要先弄明白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會有習慣性防衛?
- 1.3、習慣性防衛的產生:基本歸因偏差
假設你和客戶約定開會,
第一天客戶遲到了,
第二天客戶又遲到了,
第三天客戶還遲到了。
這個時候你就會想,這個客戶怎么這么不守時,老遲到啊?
但假設約定的三天時間都是你遲到了,你會說:
第一天路上堵車了,
第二天家里有急事,
第三天早上鬧鐘沒有響。
我們可以發現,當一個問題出現在別人的身上的時候,我們習慣把這個問題歸因別人,是那個人自身有問題。而當同樣的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就不這么想了,反而把問題歸因于外部因素。這在心理學中稱為“基本歸因偏差”。別人出事兒,都是人品問題;自己出事了,都是外部環境問題。這個現象反過來也成立。比如,當別人取得成就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這小子又走狗屎運了;而當我們自己取得成就的時候,我們肯定覺得,這可是我辛苦努力應得的結果!說我走狗屎運的,你們都是誹謗!
明白了我們有這樣一些心理基礎,就比較號理解我們為什么會習慣性地進行防衛了,因為當我們自己遭受挑戰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向外部找原因。但我們把外部原因當成真的之后,別人針對我們的意見就顯得更不合理了。
習慣性防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發展出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是,在知識而非體力占主導的社會中,這種根深蒂固的防衛習慣會不知不覺的阻礙我們成長。
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曾引用行為科學的奠基人阿基里斯(Chris Argyris)的觀點:
習慣性防衛的根源是懼怕暴露出我們想法背后的思維。
...防衛性的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
對對多數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發現它的錯誤。...
如果把進步的過程比喻成往杯子里倒水的話,習慣性防衛就是蓋在杯口的蓋子,阻擋我們進步。
其實有習慣性防衛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由習慣性防衛而不自知——那就會陷入無法自我提升的境地。
- **1.4、解決之法:綠燈思維 **
綠燈思維是,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用它來幫助自己?
比如,同樣是前面的老板,他聽完咨詢顧問的意見后,可以這么想:
嗯,這個觀點雖然和我過去的做法不一樣,
但是仔細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
比如,如果我能夠先傾聽再溝通,就能讓員工充分表達意見,可能產生新的創意;
而且,充分溝通,也能避免我們討論了半天才發現大家說的不是一回事;
還有,理解和傾聽,也是和員工建立信任的過程,能夠增加團隊的凝聚力。
如果領導能多考慮新的觀點的優點和用途,那么他就擁有了綠燈思維。他可以在理解新觀點的用途和價值之后,再去分析這個觀點可能的不足,想辦法完善它。這樣,他的進步速度是不是會快很多?
要真正躲到綠燈思維,還必須建立一個更基礎的認識,那就是:**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
其實,我們之所以會習慣性防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為對我們自己的否定。換句話說,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把“我”和“我的觀點/行為”綁定在一起。
比如別人對我說我的產品做得太爛了。此時,我的第一反應可能不是去思考我的項目是不是很爛,他說的對不對;相反,我覺得他是在針對我、指責我,我就會回擊。這樣,我把別人對自己觀點/行為的質疑理解為別人對我這個人的質疑,從而激發起自己的習慣性防衛。
[題外話]讓我想到了以前做程序員的時候的一個笑話。
不要對一個程序員說:你的代碼有bug。
他的第一反應是:1,你的環境有問題吧;2,傻逼你會用嗎。
如果你委婉地說:你這個程序和預期的有點不一致,你看看是不是我的使用方法有問題。
他本能地會想:操,是不是出bug了!
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就要明確“我”和“我的觀點/行為”是不一樣的——我的成長來自“我的觀點/行為”的改進和提升,而別人對“我的觀點/行為”提出意見,正是我們能夠從不同角度獲得啟發和成長的機會。
喬布斯在生前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因為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難道聰明的人沒有尊嚴?不是,是聰明人知道尊嚴不是在別人駁倒自己時去維護面子。真正的尊嚴是發現改進和成長的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總結一下:
想要通過接觸新的觀點和知識快速成長,就要面對與自己傳統認知不一樣的地方。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激起自我防衛。要改變這一點,就要培養第一個底層心態——綠燈思維,積極地考慮新觀點里有價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更底層的認識: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不再把對自己觀點的質疑與自己這個人綁定起來,這樣下次我們再面對挑戰時,就可以從容地問自己:我的觀點是不是可以在別人的意見里進化的更好?
-
底層心態之二:以慢為快
我們遇到新觀點時能夠用綠燈思維來積極面對,就為快速成長打下了第一個心態基礎。可是,想要快速成長,僅僅有積極的態度還不夠,還要解決另外一個問題:具體執行中的心態。
我們之所以想要快速成長,就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變化得越來越快,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想要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里建立競爭優勢,學習和成長的速度就很重要。所以,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口號都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是啊,在這個時代,太慢了你就要被淘汰。可問題是你怎么能快起來?更快的讀書?報名上“十分鐘講透創業原理”“21天打造無敵團隊”這樣的課程?追求快是這種方式嗎?
快是結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說學習過程要很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得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這一點,可能是大多數追求快速成長的學習者沒有意識到的。
-
2.1、結硬寨,打呆仗
所以真正的快,是“以慢為快”。什么是以慢為快?首先,得有一個心理準備。快速學習的前提是要能夠做到:結硬寨,打呆仗。
“結硬寨,打呆仗”這六個字是曾國藩帶領湘軍打敗數倍于己的太平天國軍的要領。
所謂“結硬寨”,是指湘軍到了一個新地方以后馬上要扎營。選好關鍵要地后,無論寒暑,要立即修墻挖壕。
而且在戰爭中,不論敵人看起來有什么漏洞,有什么可以追擊的誘惑,曾國藩都不為所動,一定會讓部隊死死守住關鍵要地。
“打呆仗”是指湘軍每到一個城市邊上,并不與太平軍開打,而是就地挖壕,而且每駐扎一天就挖一天壕溝,把整個城市外圍全都用壕溝隔斷聯通,斷糧斷水,生生把敵人拖死。
結果,湘軍與太平軍糾斗的中,除了攻打武昌等少數幾次有超過3000人的傷亡,其他的時候,幾乎都是以極小的傷亡獲勝。
《孫子兵法》云“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所謂“結硬寨”,簡而言之,就是先不輸,再求贏。
“打呆仗”說明勝利不是強攻出來的,而是果子熟透了,自己掉下來。
為什么要有“結硬寨,打呆仗”的心態呢?那是因為,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有了對重要的、核心知識的深刻理解,我們才能運用起來游刃有余。然而,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阻礙我們融會貫通的原因,恰恰是我們在學習中遇到的一個“阻塞”,沒有“結硬寨,打呆仗”地把它攻克,導致我們一直有“自以為知道,其實不知道”的“知識阻塞”,也就沒辦法實現融會貫通的效果。
我們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花大力氣去打通那些知識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來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底層堵住了,新方法和技巧學得再多,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繡腿。就像我們要想學會騎自行車,要把精力放在掌握平衡,而不是花在如何學會21種踩腳蹬子的技巧一樣。
那照這么說,是不是在讀書只要一頁一頁慢慢來就好了?那也不是,入如果這樣,黃花菜都涼了。這就涉及對“以慢為快”的第二個認識: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 2.2、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其實還是“二八原理”。我們以慢為快,其實是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面。同樣,讀書也要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覽、有啟發的觀點和自己沒有想明白的問題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六個月學會任何外語》這本書里面就充分體現了這個觀點。這本書里面的核心方法基本也就是: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在他計劃的6個月時間里,不會一上來就學習什么語法、修辭之類的,反而要在開始花大量的時間去訓練那些真正會用到的語言內容,并把所有不重要的“假問題”全都拋開。
比如,作者認為學習一門外語,就應該花不成比例多的時間研究最基礎最核心的環節:什么在影響你的溝通?然后在這個環節下硬功夫死磕。一旦這么做,你很快就會發現,把基本的環節打通之后,再有新知識就能在這個基礎上生長——只要把新知識中的阻塞打通,就能夠和原來的知識融會貫通,最后,經過6個月的時間,你就能完成絕大多數的日常外語交流了。
《六個月學會任何外語》Chris Lonsdale 演講視頻
趕著快的人,選擇的是同一條路;有勇氣慢下來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長的路上不擁擠。
想要提高學習效能,首先要在學習新知識時有綠燈思維,而在具體學習時,又要有以慢為快的心態,把慢功夫用在真問題上。
[END.]
·我是Alex,90后創業大叔,
·畢業時混跡在美國上市公司中國手游集團,
·三年里從程序猿進化成產品狗,
·裸辭后一股腦扎進創業瘋人院。
·目前游蕩在深圳、江西兩地,搗鼓著自己的事業。
·創業不易,且活其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