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翻古人寫秋天的詩詞,除極少數外,大都是悲傷的情緒。為什么古人會悲秋?
1,起源
對蕭瑟秋景而傷感。語出《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唐 杜甫 《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鄭振鐸 《山中雜記·蟬與紡織娘》:那末你的感觸將更深了,那也許就是所謂悲秋。
自蘭臺子淵(宋玉)賦《九辯》以來,自古文人便有悲秋一說。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潦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穴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文人悲秋始于宋玉。宋玉把秋景秋物、秋聲秋色,與自己的悲慘命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以表現詩人的抑郁哀怨、感傷憂憤。情與景融、思與境偕,從而構成一個和諧的藝術整體。他的悲秋,對后世文人影響很大。
2,懷才不遇
“傷春悲秋”是中國古代文人一種帶有頹廢色彩的情結!這種情結,基本上影響了中國古代所有的文人。
中國詩人大多是懷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們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當詩人看到欣欣向榮的景象,而自己又無法作為的時候就會傷春;秋天則是收獲的季節,又是將近冬天的時候,看到那凋零的落葉,詩人們一方面感嘆歲月不饒人,另一方面也為自己一事無成所慨嘆,這樣就會產生悲秋的情緒。
3,秋燥
天氣涼爽了,但許多人卻犯困、精神疲乏,這是為什么呢?醫學專家介紹,這種現象稱之為“情緒疲軟”。立秋前后,隨著天氣漸漸涼快,人也從過激情緒中調整過來,這時就容易因身體能量消耗過多,而出現疲軟、困乏等狀況,嚴重者會影響正常生活。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七情六欲與五行學說和四季變化存在著相應的聯系。以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的“金”為例:五臟中的“肺”屬金,七情中的“悲”屬金,四季中的“秋”也屬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連綿的日子里,人們除了容易“秋燥”,有時也容易產生傷感的情緒。
此外,“一場秋雨一場寒”。氣溫的驟然下降,會使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均受到抑制,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進而使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還會出現心慌、多夢、失眠等一系列癥狀,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低溫抑郁癥”。
預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調節,保持樂觀情緒,切莫“秋雨晴時淚不晴”地自尋煩惱。
現代人視野廣了,活動范圍大了,忙碌事情多了,對季節變化不那么敏感了,關鍵是對秋天認識深刻了,因而悲秋情結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