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馬特·里德利,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曾任《經濟學人》專欄編輯。
關于本書:
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是,the rational optimist。還有個副標題:一部人類經濟進步史。看上去這像是一部講歷史的書。但實際上它是一本改變你世界觀的書。在書中,作者將告訴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面對我們的生活。
本書主題:
大概每過十年,人類社會就要出現一個新的世界性問題。60年代是恐慌人口爆炸和全球饑荒,70年代是資源枯竭,80年代是酸雨,90年代是瘟疫,21世紀初是全球變暖。這還只是十年一個階段的大恐慌,這中間還充斥著數不盡的壞消息。
這么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遭遇著各種危機和災難的血淚史。不僅如此,還有一些悲觀的消息預示著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讓人恐慌的事情到來。
那么,我們該如何面對可能到來的各種恐慌性事件呢?
有一類觀點認為,這么多災難的發生都是因為貪婪的人類咎由自取,我們應該退回去,回到沒有科技、沒有商貿的原始而田園的生活。只有這樣才是拯救人類的唯一辦法。這種觀念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但是,《理性樂觀派》這本書打算告訴你,這個觀點是錯的。我們人類要繼續過現在的生活。而且要讓科技更發達,讓商品更豐富,讓我們需求更多樣性。我們不僅不能退回過去,反而應該加快速度,繼續往前沖。
作者梳理完人類經濟歷史后發現了人類掌握著對抗這些問題的一個制勝法寶——交易。
正是因為人類掌握了交易的原則,才因交易繼而產生了專業的社會分工和科技創新,給人類帶來了繁榮,并且能解決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
那么,作者是怎么通過交易推導出一個理性樂觀的世界觀的呢?下面我們就來梳理一下作者完成這一推論的五個核心觀點。
本書要點:
1.交易是一種沒來頭的沖動
書中首先用了兩個例子,來說明人類交易的行為似乎是天生的。
第一個例子說的是動物學家通過實驗比對發現,同樣年齡的猩猩寶寶和人類寶寶在面對食物的時候,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態度。猩猩寶寶只會選擇自己吃,而人類寶寶卻更愿意交換食物。
第二個例子是達爾文記載的,他當年第一次登上火地島的時候,竟然沒有通過一句語言,就能與一位當地的土著人類完成交換東西的故事。
結論:這兩個例子說明,我們的祖先,似乎天生就會與其他人進行交易,并且天生對交換物品這事比較有癮。
2.自給自足就是貧困
科學家近距離觀察了一些現今依然存在著的原始部落。這些原始部落就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無一例外,他們的生活都很赤貧。
那我們的祖先又是怎樣從這種赤貧的生活里走出來的呢?作者認為,我們的祖先找到了可以交易的對象,一旦有了物品交換,就必然出現一個結果,就是“社會分工”。
一個人只做一件自己最最擅長的事情,再用做這件事情創造的收益去換取他人生產的其他物品。這就促進了社會分工的形成。而因為有了社會分工,人們就可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自己擅長的事,產生更大的價值。
直到今天,世界的這個趨勢還在繼續,社會分工變得更加細化,精英們在各自的精準的分工里扎得越來越深。世界也越來越繁榮。
結論:所謂窮,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時間,賣到足夠高的價格,用來購買自己所需的服務。所謂富,就是不光能夠買到自己需要的基礎服務,還能買到自己想要的獨特服務。自給自足就是貧困。
3.集體大腦是一塊超強大的移動硬盤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一種,可以用自身基因之外的載體來保存信息的生物。
一個人創造的一項技能或一個發明,存在于他的個人大腦里。不僅如此,假如這個人將自己大腦里的信息傳遞給五百個徒弟,那么,這一種信息就能以多個人類,或者說以人類社會為載體,被保存下來,這個就是集體大腦。
集體大腦的第一個好處,就是提升了信息的安全性。第二個好處,就是里面存儲的知識越來越多之后,這些信息能以過去從來沒有的方式交融、碰撞,甚至可以說是相互繁殖。這個技能,是地球上任何一種生物都沒有的。
結論:集體大腦,就像是人類特有的一塊移動硬盤,正式有了這塊移動硬盤,知識得以積累,科學得以萌生。
4.無限制的政府就是交易最大的敵人
關于政府干涉市場產生的矛盾,書里舉了很多例子。其中一個說的是中國明朝的例子。
書中列舉了一個讓我們震驚數字:1950年的時候,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于公元1000年的國家,就是比宋代還低。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國家。
作者給出的解釋說,問題的根源出在幾百年前的明朝。是明朝一些阻斷商貿和交易的政策,扼殺了中國的繁榮。
在世界各國的歷史里,都有類似的例子,就是政府認為,市場是可以通過從上而下的操控和管理,變得更好,更有效率的。但人類的歷史證明,這種觀念就沒來沒有對過。凡是被政府把持的商業,不是變成沒有活力的大鍋飯,就是變成被涸澤而漁之后的荒地。
結論:自由的交易能帶來繁榮,這一點已經在不同的地方被無數次地被證明了,同時,政府過多的管控毀滅繁榮,這一點無數次證明了。人類用一萬年的時間,摸清了兩條路,哪條路通向繁榮,哪條路毀滅繁榮,這就是我們一路走來的收獲,簡單而珍貴。
5.悲觀者,他們從來沒對過。
主要因為這三個原因,造成悲觀論者層出不不窮。
一、我們對壞消息更敏感、更傾向于記住壞消息;
二、公布壞消息的人,會顯得更智慧,更有深度。而對世界樂觀的人,會顯得考慮問題不周到,感覺很膚淺;
三、公布壞消息,更可能帶來收益。
當然,還有一種人就是即理性又不從中謀利的悲觀者。但這部分人往往是用現在的情況,并假設未來不改變,從而推出未來的悲觀結論。
但事實卻不像這部分人所想象的那樣,因為我們有市場。市場把知識變成我們每個人都能用得起的消費品。只要有繁榮自由的市場和發達的科技,我們人類就應該不會出現斷崖式的災難。
結論:悲觀和保守的生活方式,或許符合我們的生理反應,但是僅僅是生理反應。真正理性的決定,不是節制我們的欲望,不是回到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不是拒絕市場和科學的發展。積極、理性、樂觀,這才是一個現代人在總覽人類經濟進步史之后,應該得到的結論。
總結:
首先,交易是一種沒來頭的沖動。交易帶來了社會分工,結束了人類自給自足的貧困生活,而且社會分工帶來了知識的創新,給人類的集體大腦里填充了大量的知識,只要避免無限制的政府,交易就會蓬勃發展,產生各種新的知識,讓人類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里。
本書金句:
1.所謂窮,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時間,賣到足夠高的價格,用來購買自己所需的服務。所謂富,就是不光能夠買到自己需要的基礎服務,還能買到自己想要的獨特服務。
2.但“人類的集體大腦”就不一樣了,它可以讓信息之間,隨便混搭,完成跨時空,跨種間的重新組合。
3.悲觀和保守的生活方式,或許符合我們的生理反應,但是僅僅是生理反應。
4.知識才是用不完的燃料